【长篇连载】我眼中的二外2009——2013
浏览量:1750 回帖数:25
2楼
第一章 关于上限与下限
为什么在开头写这个
大概是最近和很多人吃散伙饭,其中不少学弟学妹吧
和不同专业的人聊的时候总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二外的专业之间,不论是分数线,到入学后的态度,成绩,综合实力,就业情况乃至最终的发展高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差距极大,我承认这种差距每个大学都会有,但是二外一定是其中极大的一个。
简单的一句话,我总结为:西葡决定了二外的上限,而英语和旅管决定了二外的下限。
再强调一次,这话绝对不带有攻击性,只是个人看法个人表达罢了,而且很多所指院系内部的人也就是这么看的。同时,还没来二外的人请千万不要受我的话影响,毕竟,如果你非要把自己想成下限的那一部分,那我当然也就不会看好你了,请随意。
上限不想多说,就业形势好,生源好,分数高,自然良性循环,加上独一无二的导员,成为上限当之无愧毫无争议。
下限我还是想多说几句的。其实在二外一个院的好坏从招生比例就可以看出端倪,大院在北京的招生比例一般都在半数以上甚至超过三分之二,而小语种专业能占到15%已经算是很多了。每年北京地区提前招生面试,报二外的人是最多的,超过北外和北语,但是这完全没有价值,因为二外本来招生数就比那两家多得多,而且,越是往高分走其实有那个实力的人越少。但即便如此,每年近百人甚至以上的基数和个位数的招生数依然决定了西语以及分数稍低些的法语成为了二外北京生源中的精英,加上就业时北京生源的极大优势,这部分人往往会成为上限,前提是不要学的太差。
而我一直认为外地学生高分考入英院是一件很亏的事情。二外的英院我只能说是鱼龙混杂,包括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一所著名的外国语大学的英院能成为这个样子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如今恐怕也只有靠一些外地高分、保送生以及落榜的二志愿生这样的少数人来保持英院的高水平,至于英院的平均水平,我能说不堪入目么。
前一段时间和一个英院大一的北京女生聊,算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吧,谈到二外的英院也只能是一阵叹息,或是同学,或是老师,都确实与北外、北语甚至隔壁差的很远了。聊以慰藉的是我问她一志愿当时报的是哪,她说北语的阿语系,然后我大笑一声骄傲地对她说,二外英语还是比北语的阿语要好的,尤其是女生。
旅管院的情况倒是有些不同,因为二外的旅管至少从师资上来说的确是很牛,看看什么旅游大会,旅游法,旅游界的大事也都会有二外的一笔,地位自然不必多说,只是,当今的中国,有几个高三生会有着一个旅游家、旅游管理的梦?恐怕环球旅行的梦会更多些。
这是二外旅游和外语地位其实都很高,但是旅管院的生源却远远不如小语种的一大原因,说到底,外交事业至少在目前看来要比旅游事业大气得多,旅游管理,只要学校还叫外国语学院,那么它就只会是备选志愿,而非首选。这也是学校如果改旅游大学的弊病之一,北京旅游大学一辈子也无法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相提并论,甚至一辈子无法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相提并论,虽然现在好像不会改了。而旅管院,只要它还继续在北京地区招的人数如此之多,这个学院的平均水平也就难以提升。
考研的话倒是又不太一样,旅管院的名声吸引到全国各地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前来,加上研究生本身数量上的大幅减少,个人虽不了解但却感觉很有潜力,包括09年的新生群曾经有个中山大学考二外研究生的旅管学生,着实是一个亮点。
第一章 关于上限与下限
为什么在开头写这个
大概是最近和很多人吃散伙饭,其中不少学弟学妹吧
和不同专业的人聊的时候总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二外的专业之间,不论是分数线,到入学后的态度,成绩,综合实力,就业情况乃至最终的发展高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差距极大,我承认这种差距每个大学都会有,但是二外一定是其中极大的一个。
简单的一句话,我总结为:西葡决定了二外的上限,而英语和旅管决定了二外的下限。
再强调一次,这话绝对不带有攻击性,只是个人看法个人表达罢了,而且很多所指院系内部的人也就是这么看的。同时,还没来二外的人请千万不要受我的话影响,毕竟,如果你非要把自己想成下限的那一部分,那我当然也就不会看好你了,请随意。
上限不想多说,就业形势好,生源好,分数高,自然良性循环,加上独一无二的导员,成为上限当之无愧毫无争议。
下限我还是想多说几句的。其实在二外一个院的好坏从招生比例就可以看出端倪,大院在北京的招生比例一般都在半数以上甚至超过三分之二,而小语种专业能占到15%已经算是很多了。每年北京地区提前招生面试,报二外的人是最多的,超过北外和北语,但是这完全没有价值,因为二外本来招生数就比那两家多得多,而且,越是往高分走其实有那个实力的人越少。但即便如此,每年近百人甚至以上的基数和个位数的招生数依然决定了西语以及分数稍低些的法语成为了二外北京生源中的精英,加上就业时北京生源的极大优势,这部分人往往会成为上限,前提是不要学的太差。
而我一直认为外地学生高分考入英院是一件很亏的事情。二外的英院我只能说是鱼龙混杂,包括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一所著名的外国语大学的英院能成为这个样子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如今恐怕也只有靠一些外地高分、保送生以及落榜的二志愿生这样的少数人来保持英院的高水平,至于英院的平均水平,我能说不堪入目么。
前一段时间和一个英院大一的北京女生聊,算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吧,谈到二外的英院也只能是一阵叹息,或是同学,或是老师,都确实与北外、北语甚至隔壁差的很远了。聊以慰藉的是我问她一志愿当时报的是哪,她说北语的阿语系,然后我大笑一声骄傲地对她说,二外英语还是比北语的阿语要好的,尤其是女生。
旅管院的情况倒是有些不同,因为二外的旅管至少从师资上来说的确是很牛,看看什么旅游大会,旅游法,旅游界的大事也都会有二外的一笔,地位自然不必多说,只是,当今的中国,有几个高三生会有着一个旅游家、旅游管理的梦?恐怕环球旅行的梦会更多些。
这是二外旅游和外语地位其实都很高,但是旅管院的生源却远远不如小语种的一大原因,说到底,外交事业至少在目前看来要比旅游事业大气得多,旅游管理,只要学校还叫外国语学院,那么它就只会是备选志愿,而非首选。这也是学校如果改旅游大学的弊病之一,北京旅游大学一辈子也无法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相提并论,甚至一辈子无法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相提并论,虽然现在好像不会改了。而旅管院,只要它还继续在北京地区招的人数如此之多,这个学院的平均水平也就难以提升。
考研的话倒是又不太一样,旅管院的名声吸引到全国各地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前来,加上研究生本身数量上的大幅减少,个人虽不了解但却感觉很有潜力,包括09年的新生群曾经有个中山大学考二外研究生的旅管学生,着实是一个亮点。
2007/7/17 6:43:25
3楼
第二章 比例
比例是二外当下个人认为最应该重视起来的问题,包括男女比例和地缘比例。
先说比较好说的地缘比例。其实二外在北京人眼里地位如此之低的原因,归根究底无非是二外在北京招的人太多了,分数线自然就低了,容易考自然就不值钱,什么谣言什么绯闻什么乱七八糟的只能是点缀,北影传再多的潜规则照样是艺术生的梦想地,如此而已。
今年前几个月有则新闻,说是某外地的保安在北大门口踩高跷抗议,说北大是“北京人大学”,还举着牌子喊口号,周围不少外地人支持他。看到这则新闻,其实二外才最该笑而不语,比起北大一年招的北京人,二外可是多了不少,而要说这比例,市属高校的二外远远超过北大多少倍了只不过二外不起眼罢了。
如此一来我是为二外极为愤愤不平的。明明二外给那么多北京学生解决了上一本大学的机会,反而在北京遭受着最恶劣的名声待遇,和动辄而来的污蔑和打压,实在是有失公允。同时再外地,二外每个省最多十来个人的招生计划,却让二外在外地名声和分数压过一大半985,211,两者对比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记得08级毕业典礼上周校长的一句话:在外地没有600分你一样进不来二外。这句话我印象极为深刻,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口气是不对的。这句话的潜台词不就是:你别看二外地位低,在外地的分还是很高的。好像意思就是,二外只不过是在外地分数高而已,本身地位就是很低。很低么?如果报考的时候二外是这样的陈词,恐怕高分进来的外地生早就另寻高地了。难道二外分高不是理所当然的么?二外不值得那么高分么?就小语种而言,二外当然值得,除了北大贸大北外上外,你找个小语种就业更好的大学出来呗。但是大院和英院,恐怕我觉得一大部分人的答案就不置可否了吧。
男女比例的话,就是我对二外今后几年最大的担忧了。
当然不是担忧澡堂挤爆了食堂挤爆了校园里没男生了班上没男生了这种低端的境界,而是就业,这个不得不去谈的问题。
看到一些学弟学妹的分享我都想笑,“不要看学校是不是985,211,重点,名牌,只要关心学校食堂好不好,宿舍好不好,装不装空调!”发这话的肯定是大学没毕业的。北大让你住地洞,三本让你住别墅你去哪个?就业是评判大学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就业包含了考研和出国这种未来走向,因为今后都还是会面临就业的。
之所以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因为从就业季走过,感触太深了。大多数专业,其中尤其突出的语言类专业,语言类中最突出的阿语,男女就业差距实在是过大,大得我真的是不忍心去和学妹们说。男女平等,高考不许限制男女比例,教育部总是喜欢出这种看似“绝对公平”的条款。但是招聘单位认么?高考让别人开开心心上大学,就业的时候再哭?所谓的“限制”所谓的“公平”,在就业职场显得不堪一击。
不知道为什么北外今年阿语系依然可以限制比例,阿语招生计划41男一女。这个计划显然是极为符合现阶段招聘需求的,是一种聪明讨巧的决定,如何避开了教育部的“规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旦如此计划招生,北外在本届学生就业的时候将会压死其他所有之前可以与之一较高下的学校。
二外的女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学霸越来越多,对于语言类学生而言,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语言更多需要的是交流,是沟通,是多方面全面的能力,气质和魅力的结合,不是程序员,不需要整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刻意去通过各种手段抬高绩点和综合测评分数的人,占着各种组织头衔却不做实事的人,这两年正在急剧增加。不要说我是凭空猜测,我对二外的了解至少比你随便拉出来的一个人要多得多。
第二章 比例
比例是二外当下个人认为最应该重视起来的问题,包括男女比例和地缘比例。
先说比较好说的地缘比例。其实二外在北京人眼里地位如此之低的原因,归根究底无非是二外在北京招的人太多了,分数线自然就低了,容易考自然就不值钱,什么谣言什么绯闻什么乱七八糟的只能是点缀,北影传再多的潜规则照样是艺术生的梦想地,如此而已。
今年前几个月有则新闻,说是某外地的保安在北大门口踩高跷抗议,说北大是“北京人大学”,还举着牌子喊口号,周围不少外地人支持他。看到这则新闻,其实二外才最该笑而不语,比起北大一年招的北京人,二外可是多了不少,而要说这比例,市属高校的二外远远超过北大多少倍了只不过二外不起眼罢了。
如此一来我是为二外极为愤愤不平的。明明二外给那么多北京学生解决了上一本大学的机会,反而在北京遭受着最恶劣的名声待遇,和动辄而来的污蔑和打压,实在是有失公允。同时再外地,二外每个省最多十来个人的招生计划,却让二外在外地名声和分数压过一大半985,211,两者对比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记得08级毕业典礼上周校长的一句话:在外地没有600分你一样进不来二外。这句话我印象极为深刻,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口气是不对的。这句话的潜台词不就是:你别看二外地位低,在外地的分还是很高的。好像意思就是,二外只不过是在外地分数高而已,本身地位就是很低。很低么?如果报考的时候二外是这样的陈词,恐怕高分进来的外地生早就另寻高地了。难道二外分高不是理所当然的么?二外不值得那么高分么?就小语种而言,二外当然值得,除了北大贸大北外上外,你找个小语种就业更好的大学出来呗。但是大院和英院,恐怕我觉得一大部分人的答案就不置可否了吧。
男女比例的话,就是我对二外今后几年最大的担忧了。
当然不是担忧澡堂挤爆了食堂挤爆了校园里没男生了班上没男生了这种低端的境界,而是就业,这个不得不去谈的问题。
看到一些学弟学妹的分享我都想笑,“不要看学校是不是985,211,重点,名牌,只要关心学校食堂好不好,宿舍好不好,装不装空调!”发这话的肯定是大学没毕业的。北大让你住地洞,三本让你住别墅你去哪个?就业是评判大学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就业包含了考研和出国这种未来走向,因为今后都还是会面临就业的。
之所以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因为从就业季走过,感触太深了。大多数专业,其中尤其突出的语言类专业,语言类中最突出的阿语,男女就业差距实在是过大,大得我真的是不忍心去和学妹们说。男女平等,高考不许限制男女比例,教育部总是喜欢出这种看似“绝对公平”的条款。但是招聘单位认么?高考让别人开开心心上大学,就业的时候再哭?所谓的“限制”所谓的“公平”,在就业职场显得不堪一击。
不知道为什么北外今年阿语系依然可以限制比例,阿语招生计划41男一女。这个计划显然是极为符合现阶段招聘需求的,是一种聪明讨巧的决定,如何避开了教育部的“规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旦如此计划招生,北外在本届学生就业的时候将会压死其他所有之前可以与之一较高下的学校。
二外的女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学霸越来越多,对于语言类学生而言,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语言更多需要的是交流,是沟通,是多方面全面的能力,气质和魅力的结合,不是程序员,不需要整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刻意去通过各种手段抬高绩点和综合测评分数的人,占着各种组织头衔却不做实事的人,这两年正在急剧增加。不要说我是凭空猜测,我对二外的了解至少比你随便拉出来的一个人要多得多。
签名档
爱要大声说出来!
2007/7/17 19: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