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铺子☆----你我他的北二外
浏览量:2112 回帖数:25
2楼
隔了如此之久,楼楼又来了!先献上小文一篇——
【白日梦】
投稿人:2013级肘子(笔者乃吃货一枚)
刚从家里回来。在家什么也不用做。就吃饭看电视玩手机,出去溜溜琢磨着怎么花点钱。太舒坦了。舒坦的让人骨头发酥。没人管束的日子,没有目标的日子,能把人浸泡成一把酥酥的骨架,一捏就碎。
回家路上还挺兴奋的来着。可惜站在楼下那一刻心情却沉沉的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我想,恩,这个假期就这么完了。
果然吧。
懒得出门,懒得提笔,懒得看书。
还好我妈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中午从学校回来给我做顿饭。就知道我一个人肯定懒得吃。
小时候经常受训斥。因为在客厅吃完东西忘记收回厨房,因为包装纸忘记放进垃圾桶,因为中午忘记把电视声音调小,因为老玩电脑…后来就不了。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也一天不如一天勤快。但他们也不训斥我了。一改往日的风格,变为你无法反驳的陈述句“扫扫地”“收衣服”。
玩电脑也再没人管了,晚上看小说也再不必听着屋外的动静伺机开灯关灯了。
好像变自由了。就像大人们常说的,孩子长大了,迟早不服管的。
我本来是不想写什么家庭温馨的文的,不是我的风格。只是家这个地方一再让我产生各种奇怪的感觉。
在学校遇到任何挫折都很想回家。我知道这很逊…但是想是不能够控制的…它可以代表一种想法或者一种倾向。倾向于回家,倾向于逃避,倾向于把自己软弱的地方藏起来。就像弓起身子睡觉的人,有学说不是解释说这种姿势代表防御状态么,也就是文艺青年们说的“没有安全感”。
到家的那个中午,上楼的时候我脑海里就闪过了许许多多的想法。
比如说,楼上的房间现在是我的家。可我对它的记忆一时间却调动不起来,眼前的东西是会一直存在于我的生命中的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吧。但是这不是很奇怪么,我的家是暂时的吗?当时我是这么想的,也许是从小到大一直搬家的原因?记忆清晰的算是五次吧。算一算我不到二十岁的生命里搬五次家平均起来也挺厉害的样子。
怪不得。
我不是个恋家的人。这样一度让我以为自己是个冷漠的人。但那也只是高中的时候。
寄宿生活是高中开始的,一个月放两天假。在家的日子远不比在学校的多。那时候也没有手机,需要的时候就用学校的公用电话。记得最过分的时候,一个月只在放假那天给我爸打了个电话,说中午来学校接我下,就挂了。当时觉得自己真酷,从来不想家的。刚上大学,半年回一次家简直深得我心。感觉终于算是远走他乡在外谋生的大人了。现在看看当时的想法真是够不要脸的。
在学校的日子已经被自己过成了家。这句话应该是有逻辑错误语法错误的,但是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在学校的日子是日子,回家的日子就变得不像日子。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家里还订着几瓶牛奶,阳台又添了几盆花草,临街的店面有哪些还卖早点。不再熟识街间巷里的店,不知道哪里还有原来的烤玉米卖。
原来四年来寒暑假一直短得像个梦。
在外的时间越来越久,在家的时间越来越短。生活的重心严重偏移到学校,偏移到北京,偏移到学习,偏移到旅行,在家的日子好像只是短暂地休整,只为了下一次出发的时候,水粮充足,信号满格。
于是就做起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梦。在家的,在外旅行的,都一样,都是在学校的日子的附庸。只是关于家的那些个梦很真实,真实地像记忆一样。也像是个秘密。渐渐地身边的人一批批地换,了解自己的最初的人越来越少,记得的,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就变得像个秘密,没人知道。只有自己拖着箱子背着包,真真正正站在自家楼下抬着头往上看的时候,才会冒出那么点儿泛着文艺的波涛的悲伤。
我一直很在意这种变化。没有寄宿的小学和初中,生活的重心是在家里,在小城市每一条不长不短的街道上。而几年寄宿促成的量变骤然之间产生质变,让人一下子就掉进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漩涡里。太狡猾了。
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
读书,找工作,租房子,落户,结婚,生娃。
也许我妈就是看准了我这么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性格,无奈才准了我学外语。在外面飘荡一直是个炫酷的梦想啊有木有!简直想把剩下的话都用咆哮体吼出来了…
总之,大概就是离当初来的地方越来越远吧。一直远到,像现在的爸妈去探望爷爷奶奶那样,提着东西,住两天,或是过个把月打个电话问个好。两厢无事的时候,就像是当年,还在上大学一样。
我想我的话也不必说的这么明白。确确实实很多人都已经踏上了那条不归路。你的人在家,心却再也回不去了。
今年夏天是回了趟老家的。已经三年多没回去,老家的房子貌似又小了些,连院子里的树都矮了。那是正是夏天暑气重的时候,也没多呆。也是很久没见了的。爸和爷爷搬了两个小板凳,就坐在树下说话。我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只能从屋里依稀听见他们一直在说。晚上一家人出去吃饭,小饭馆的包间临街那面墙上是一大块通透的玻璃。说是临街,乡下也没有那么多喧闹的车来车往。等菜的时候我爸和大爷不见了,我一扭头,透过玻璃看见那两个男人面朝着马路,一高一矮的背影,一手叉着腰,另一手夹着烟,边抽边说话。我妈说,这么会儿功夫又要抽烟。可我只觉得鼻子酸酸的。
假期过去,一直没回家的同学算计着还有不到俩月也就放寒假可以回家了。假期里,也有人回家,有人逛北京,有人学习,有人去了杭州,有人去了新疆。而我回学校那天在车上还在想,看了试验过在家呆着没法学习,要不要考虑寒假多留校几天?
大概,大二的暑假我回想,在家呆着没法实习,要不要留校?以后,大三,大四,直到毕业。在家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那,要不要多留校几天?
留校没关系,不过别总是累着自己。时不时做个梦,做个什么也不用做,像小时候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梦。
隔了如此之久,楼楼又来了!先献上小文一篇——
【白日梦】
投稿人:2013级肘子(笔者乃吃货一枚)
刚从家里回来。在家什么也不用做。就吃饭看电视玩手机,出去溜溜琢磨着怎么花点钱。太舒坦了。舒坦的让人骨头发酥。没人管束的日子,没有目标的日子,能把人浸泡成一把酥酥的骨架,一捏就碎。
回家路上还挺兴奋的来着。可惜站在楼下那一刻心情却沉沉的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我想,恩,这个假期就这么完了。
果然吧。
懒得出门,懒得提笔,懒得看书。
还好我妈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中午从学校回来给我做顿饭。就知道我一个人肯定懒得吃。
小时候经常受训斥。因为在客厅吃完东西忘记收回厨房,因为包装纸忘记放进垃圾桶,因为中午忘记把电视声音调小,因为老玩电脑…后来就不了。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也一天不如一天勤快。但他们也不训斥我了。一改往日的风格,变为你无法反驳的陈述句“扫扫地”“收衣服”。
玩电脑也再没人管了,晚上看小说也再不必听着屋外的动静伺机开灯关灯了。
好像变自由了。就像大人们常说的,孩子长大了,迟早不服管的。
我本来是不想写什么家庭温馨的文的,不是我的风格。只是家这个地方一再让我产生各种奇怪的感觉。
在学校遇到任何挫折都很想回家。我知道这很逊…但是想是不能够控制的…它可以代表一种想法或者一种倾向。倾向于回家,倾向于逃避,倾向于把自己软弱的地方藏起来。就像弓起身子睡觉的人,有学说不是解释说这种姿势代表防御状态么,也就是文艺青年们说的“没有安全感”。
到家的那个中午,上楼的时候我脑海里就闪过了许许多多的想法。
比如说,楼上的房间现在是我的家。可我对它的记忆一时间却调动不起来,眼前的东西是会一直存在于我的生命中的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吧。但是这不是很奇怪么,我的家是暂时的吗?当时我是这么想的,也许是从小到大一直搬家的原因?记忆清晰的算是五次吧。算一算我不到二十岁的生命里搬五次家平均起来也挺厉害的样子。
怪不得。
我不是个恋家的人。这样一度让我以为自己是个冷漠的人。但那也只是高中的时候。
寄宿生活是高中开始的,一个月放两天假。在家的日子远不比在学校的多。那时候也没有手机,需要的时候就用学校的公用电话。记得最过分的时候,一个月只在放假那天给我爸打了个电话,说中午来学校接我下,就挂了。当时觉得自己真酷,从来不想家的。刚上大学,半年回一次家简直深得我心。感觉终于算是远走他乡在外谋生的大人了。现在看看当时的想法真是够不要脸的。
在学校的日子已经被自己过成了家。这句话应该是有逻辑错误语法错误的,但是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在学校的日子是日子,回家的日子就变得不像日子。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家里还订着几瓶牛奶,阳台又添了几盆花草,临街的店面有哪些还卖早点。不再熟识街间巷里的店,不知道哪里还有原来的烤玉米卖。
原来四年来寒暑假一直短得像个梦。
在外的时间越来越久,在家的时间越来越短。生活的重心严重偏移到学校,偏移到北京,偏移到学习,偏移到旅行,在家的日子好像只是短暂地休整,只为了下一次出发的时候,水粮充足,信号满格。
于是就做起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梦。在家的,在外旅行的,都一样,都是在学校的日子的附庸。只是关于家的那些个梦很真实,真实地像记忆一样。也像是个秘密。渐渐地身边的人一批批地换,了解自己的最初的人越来越少,记得的,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就变得像个秘密,没人知道。只有自己拖着箱子背着包,真真正正站在自家楼下抬着头往上看的时候,才会冒出那么点儿泛着文艺的波涛的悲伤。
我一直很在意这种变化。没有寄宿的小学和初中,生活的重心是在家里,在小城市每一条不长不短的街道上。而几年寄宿促成的量变骤然之间产生质变,让人一下子就掉进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漩涡里。太狡猾了。
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
读书,找工作,租房子,落户,结婚,生娃。
也许我妈就是看准了我这么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性格,无奈才准了我学外语。在外面飘荡一直是个炫酷的梦想啊有木有!简直想把剩下的话都用咆哮体吼出来了…
总之,大概就是离当初来的地方越来越远吧。一直远到,像现在的爸妈去探望爷爷奶奶那样,提着东西,住两天,或是过个把月打个电话问个好。两厢无事的时候,就像是当年,还在上大学一样。
我想我的话也不必说的这么明白。确确实实很多人都已经踏上了那条不归路。你的人在家,心却再也回不去了。
今年夏天是回了趟老家的。已经三年多没回去,老家的房子貌似又小了些,连院子里的树都矮了。那是正是夏天暑气重的时候,也没多呆。也是很久没见了的。爸和爷爷搬了两个小板凳,就坐在树下说话。我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只能从屋里依稀听见他们一直在说。晚上一家人出去吃饭,小饭馆的包间临街那面墙上是一大块通透的玻璃。说是临街,乡下也没有那么多喧闹的车来车往。等菜的时候我爸和大爷不见了,我一扭头,透过玻璃看见那两个男人面朝着马路,一高一矮的背影,一手叉着腰,另一手夹着烟,边抽边说话。我妈说,这么会儿功夫又要抽烟。可我只觉得鼻子酸酸的。
假期过去,一直没回家的同学算计着还有不到俩月也就放寒假可以回家了。假期里,也有人回家,有人逛北京,有人学习,有人去了杭州,有人去了新疆。而我回学校那天在车上还在想,看了试验过在家呆着没法学习,要不要考虑寒假多留校几天?
大概,大二的暑假我回想,在家呆着没法实习,要不要留校?以后,大三,大四,直到毕业。在家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那,要不要多留校几天?
留校没关系,不过别总是累着自己。时不时做个梦,做个什么也不用做,像小时候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梦。
2013/9/23 17:23:08
4楼
【校长的一天】
投稿人:2014级英文系郝艺益
“这封信的最后。有一个辉煌而又激昂的结尾,作为二外的校长,周烈校长没有为自己的二外摇旗呐喊,而是话语如清风般平静,却如雷般响彻心扉——二外并不伟大,但这里是你们的母校!”
这是二外校长周烈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整理好了自己的西装,擦亮了自己的皮鞋,打上了那条伴随自己很久的领带,走上电梯,来到了属于自己的校长室,俯视着自己心爱的学校。
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不平常的一天,一条特别的消息覆盖了我的各种社交网络,北二外校长退休,校长更换为北师大的副校长曹卫东。这个决定是那么突然,那么让人措手不及,我们作为二外的学生,也是刚刚知道这个消息,而二外主页前一天的新闻中,周烈还以校长的身份亲切会见了知名作家和阿拉伯友人。寝室的同学不约而同发出了一声惊呼,网络中开始了对周烈校长的怀念,纷纷讲出自己与周烈校长的各种故事。
他仅仅当了我三个月的校长,可是他在我心中却不仅仅是三个月的校长那么简单,当我还在高中时期,便十分敬仰这位二外的校长,周烈是我国阿拉伯语的杰出人才,更是一位亲民勤学的好校长,更让我对于二外格外欣赏与热爱。
许多同学都有和周烈校长接触的时刻,他作为一名校长,没有领导的古板与严肃,见到每个同学都会笑脸相迎,每当同学们承办活动时,周校长也会亲自去参加体验,正如曾经的夜跑,曾经的社团宣传。有的同学在校庆表演后得到了校长的亲切慰问,有的同学在走廊中的一句校长好迎来了温暖而热情的回应,更有的同学与校长亲切自拍,亲切握手。
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在媒体公开提出自己对于教育界的建议,更明白了他用最后校长的责任与同学们亲切沟通,还有他在校庆中将手中酒杯砸向地面时的豪迈,其实一切都是这样——不破不立,如此震撼,也如此安详,大音希声。
我很遗憾,没有和周烈校长有过言语的交流,没有得到与周烈校长见面的机会,更没有和周烈校长说一声校长好,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二外学生,但是真正感动我的来源于您的一封信,这封信并不长,辞藻并不华丽,但您对于我们新生的热烈欢迎与期望让我感动,这封信从我们每个人写起,从我们每个高中毕业生的角度写出了我们对于大学生活的盼望与期望。周烈校长不仅教育我们每个人要在学术上有所进步,更要成为一个在家中孝顺亲友的孩子,一个班级中强大的中流砥柱,更是一个永远不后悔的自己。“这封信的最后。有一个辉煌而又激昂的结尾,作为二外的校长,周烈校长没有为自己的二外摇旗呐喊,而是话语如清风般平静,却如雷般响彻心扉——二外并不伟大,但这里是你们的母校!”
我曾经在校庆的时候做了一张图,那张图被同学们广为转载。在这张图里,皮卡丘和周烈校长的动作如出一辙,皮卡丘高喊:爱我请举手。图上周烈校长旁若无人,开心地高举起了自己的手。不知那时的您得知自己将要离开二外的消息了吗,如今,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二外新生,可是我对您的感谢不比任何一个二外的学生少,您给我们上了大学的第一课,您是如同灯塔一般的引航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或是卸甲归田,颐养天年,您都是曾经二外辉煌的一笔,都是那个同学门口口相传,爱戴有加的“烈哥”。
【校长的一天】
投稿人:2014级英文系郝艺益
“这封信的最后。有一个辉煌而又激昂的结尾,作为二外的校长,周烈校长没有为自己的二外摇旗呐喊,而是话语如清风般平静,却如雷般响彻心扉——二外并不伟大,但这里是你们的母校!”
这是二外校长周烈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整理好了自己的西装,擦亮了自己的皮鞋,打上了那条伴随自己很久的领带,走上电梯,来到了属于自己的校长室,俯视着自己心爱的学校。
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不平常的一天,一条特别的消息覆盖了我的各种社交网络,北二外校长退休,校长更换为北师大的副校长曹卫东。这个决定是那么突然,那么让人措手不及,我们作为二外的学生,也是刚刚知道这个消息,而二外主页前一天的新闻中,周烈还以校长的身份亲切会见了知名作家和阿拉伯友人。寝室的同学不约而同发出了一声惊呼,网络中开始了对周烈校长的怀念,纷纷讲出自己与周烈校长的各种故事。
他仅仅当了我三个月的校长,可是他在我心中却不仅仅是三个月的校长那么简单,当我还在高中时期,便十分敬仰这位二外的校长,周烈是我国阿拉伯语的杰出人才,更是一位亲民勤学的好校长,更让我对于二外格外欣赏与热爱。
许多同学都有和周烈校长接触的时刻,他作为一名校长,没有领导的古板与严肃,见到每个同学都会笑脸相迎,每当同学们承办活动时,周校长也会亲自去参加体验,正如曾经的夜跑,曾经的社团宣传。有的同学在校庆表演后得到了校长的亲切慰问,有的同学在走廊中的一句校长好迎来了温暖而热情的回应,更有的同学与校长亲切自拍,亲切握手。
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在媒体公开提出自己对于教育界的建议,更明白了他用最后校长的责任与同学们亲切沟通,还有他在校庆中将手中酒杯砸向地面时的豪迈,其实一切都是这样——不破不立,如此震撼,也如此安详,大音希声。
我很遗憾,没有和周烈校长有过言语的交流,没有得到与周烈校长见面的机会,更没有和周烈校长说一声校长好,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二外学生,但是真正感动我的来源于您的一封信,这封信并不长,辞藻并不华丽,但您对于我们新生的热烈欢迎与期望让我感动,这封信从我们每个人写起,从我们每个高中毕业生的角度写出了我们对于大学生活的盼望与期望。周烈校长不仅教育我们每个人要在学术上有所进步,更要成为一个在家中孝顺亲友的孩子,一个班级中强大的中流砥柱,更是一个永远不后悔的自己。“这封信的最后。有一个辉煌而又激昂的结尾,作为二外的校长,周烈校长没有为自己的二外摇旗呐喊,而是话语如清风般平静,却如雷般响彻心扉——二外并不伟大,但这里是你们的母校!”
我曾经在校庆的时候做了一张图,那张图被同学们广为转载。在这张图里,皮卡丘和周烈校长的动作如出一辙,皮卡丘高喊:爱我请举手。图上周烈校长旁若无人,开心地高举起了自己的手。不知那时的您得知自己将要离开二外的消息了吗,如今,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二外新生,可是我对您的感谢不比任何一个二外的学生少,您给我们上了大学的第一课,您是如同灯塔一般的引航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或是卸甲归田,颐养天年,您都是曾经二外辉煌的一笔,都是那个同学门口口相传,爱戴有加的“烈哥”。
签名档
我想考清华
2013/9/25 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