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翻译学院咨询帖&迎新帖】译青春
浏览量:3937 回帖数:24
3楼
学院简介
翻译学院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以及经济、文化诸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于2006年成立的一所旨在培养高质量、多层次口笔译翻译人才的教学机构。
翻译学院与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建立有合作交流关系,有长短期学生交流项目,并与境外多所高校有合作意向。翻译学院与全国外事、旅游及经贸等行业和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英华博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成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与用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模式,并组织学生为各种大型国际会议服务。翻译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在学期间取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书”并为之创造条件。
翻译学院官网:http://fanyi.bisu.edu.cn/
学院简介
翻译学院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以及经济、文化诸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于2006年成立的一所旨在培养高质量、多层次口笔译翻译人才的教学机构。
翻译学院与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建立有合作交流关系,有长短期学生交流项目,并与境外多所高校有合作意向。翻译学院与全国外事、旅游及经贸等行业和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英华博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成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与用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模式,并组织学生为各种大型国际会议服务。翻译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在学期间取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书”并为之创造条件。
翻译学院官网:http://fanyi.bisu.edu.cn/
签名档
无化肥无农药的绿色蔬菜,可采摘可定制,送货上门。
2014/12/19 18:10:35
4楼
关于外交部高翻室:
二外每年都会有外交部专门派人过来进行外交部遴选,该考试面向各院系大三的同学,参加考试的首要标准是要保证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一旦入选就意味着坐上外交部的直通车,大四一年不必继续留在学校,外交部方面会安排入选学员出国留学一年,回国之后直接进入外交部工作。
其实往年外交部预招的都是小语专业,且每个专业录取人数不定。但根据2014年的外交部遴选会议,外交部方面表示,从2015年开始该考试也会面向英语专业的学生开放。而翻译学院的精英们一旦入选,当仁不让的就是进入外交部高翻室了。高翻室对于外交部本身来说也是一个神级的部门,能够从大学时期就参加进入这个部门的考试,这种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如果你对外交部很感兴趣,请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大一大二的时间,努力学习,准备外交部考试,完善自己哦~
关于外交部高翻室:
二外每年都会有外交部专门派人过来进行外交部遴选,该考试面向各院系大三的同学,参加考试的首要标准是要保证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一旦入选就意味着坐上外交部的直通车,大四一年不必继续留在学校,外交部方面会安排入选学员出国留学一年,回国之后直接进入外交部工作。
其实往年外交部预招的都是小语专业,且每个专业录取人数不定。但根据2014年的外交部遴选会议,外交部方面表示,从2015年开始该考试也会面向英语专业的学生开放。而翻译学院的精英们一旦入选,当仁不让的就是进入外交部高翻室了。高翻室对于外交部本身来说也是一个神级的部门,能够从大学时期就参加进入这个部门的考试,这种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如果你对外交部很感兴趣,请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大一大二的时间,努力学习,准备外交部考试,完善自己哦~
签名档
我要找工作
2014/12/20 8:44:57
6楼
关于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本专业以笔译为基础,以口译为重点,以培养多语种传译能力为特色,以吸纳国际生源为办学亮点。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化、国际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语言技能训练和翻译基本功打造为宗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汲取和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笔译翻译技能,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够担任国际会议传译和文件翻译工作,或承担外交、外贸、企业、新闻媒体、金融、法律等部门的口笔译工作。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修翻译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受到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口笔译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汉、英两种语言互译的实践能力和第二外语基本交际能力。本专业要求毕业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扎实的汉、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人文知识;
3.较好的概括、分析、判别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4.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口笔译翻译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7.第二外语交际能力达到初、中级水平。四、学制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制为四年。
五、毕业与学位学生德、体合格,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学生完成学士学位论文,评定合格,经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有关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及相邻学科主干学科,翻译学相邻学科,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类学科。
七、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交际能力强化、听力与表达训练、阅读、理解与写作、翻译概论、笔译基础知识、时文翻译、笔译工作坊、口译基础知识、专题口译、视译、同声传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英汉翻译名篇赏析、汉英翻译名篇赏析、口译工作坊
八、考核所有课程均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关于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本专业以笔译为基础,以口译为重点,以培养多语种传译能力为特色,以吸纳国际生源为办学亮点。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化、国际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语言技能训练和翻译基本功打造为宗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汲取和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笔译翻译技能,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够担任国际会议传译和文件翻译工作,或承担外交、外贸、企业、新闻媒体、金融、法律等部门的口笔译工作。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修翻译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受到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口笔译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汉、英两种语言互译的实践能力和第二外语基本交际能力。本专业要求毕业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扎实的汉、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人文知识;
3.较好的概括、分析、判别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4.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口笔译翻译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7.第二外语交际能力达到初、中级水平。四、学制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制为四年。
五、毕业与学位学生德、体合格,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学生完成学士学位论文,评定合格,经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有关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及相邻学科主干学科,翻译学相邻学科,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类学科。
七、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交际能力强化、听力与表达训练、阅读、理解与写作、翻译概论、笔译基础知识、时文翻译、笔译工作坊、口译基础知识、专题口译、视译、同声传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英汉翻译名篇赏析、汉英翻译名篇赏析、口译工作坊
八、考核所有课程均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签名档
缘来是你
2014/12/22 13:21:05
7楼
九、课程类别与学分标准
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
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是本专业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使学生在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己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的基础上指导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在校期间学生必修参加一次军训和累计达四至八周的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一般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进行,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习报告,方能取得社会实践必修学分。
十一、专业课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是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精心设计适应21世纪对翻译人才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四种课程类型,皆在构建由“两课”和文化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特色及前沿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
11.1 专业必修课
九、课程类别与学分标准
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
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是本专业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使学生在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己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的基础上指导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在校期间学生必修参加一次军训和累计达四至八周的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一般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进行,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习报告,方能取得社会实践必修学分。
十一、专业课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是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精心设计适应21世纪对翻译人才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四种课程类型,皆在构建由“两课”和文化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特色及前沿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
11.1 专业必修课
2014/12/23 5: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