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汉字音读 2
浏览量:805 回帖数:1
1楼
本文部分内容节自《日语汉字音读研究》(成春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獾兀┲锵欤谕绿贫贾裕⒒悠?
幼学之果,成为当时日本汉音的活字典。由于其工作成绩突出,日本朝廷赐其清村宿祢
的姓名。在当时,盛唐的中国,成为日本举国上下学习的楷模。《续日本记》中说:“
其缁侣意见,略据汉风。”“东海,南海,西海等道节度使料绵袄胄各二万二百五十具
……。其制一如唐国新样。”《日本纪略》中说:“宴设之事依汉法。”“朝会之礼及
常所服者,又卑逢尊而跪等,不论男女,改依唐法。”在音韵方面,汉音是正音,吴音
是方言,793年4月28日朝廷令曰:“自今之后,年分度者非习汉音,勿令得度”。(《
日本纪略》)唐朝式的建筑,服装(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和服)在日本遍地开花,成为日
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音也作为唐朝音韵的代表在日本语言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扶正汉音,虽打击了吴音,但并不是说消灭了吴音,吴音先来之根基也不是那么容
易被动摇的,自然而然,吴音和汉音的使用范围,界限也就明显起来。公元798年官方文
件说:“用汉音,读五经,明经之徒从之读十三经也。如诗文杂书,吴汉杂用。佛书仍
旧以吴音读焉。”(筑岛裕 《国语的历史》)
汉音晚于吴音,其母音中原音已发生许多变化,所以将汉音和切韵(广韵)音加以对
比时发现辅音部分有许多不对应的地方。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原音中轻唇音的独立(即由
p音分化出了pf音,是现代汉语f声母的起源之一),全浊音的无声化,鼻音声母中的鼻
音弱化等带来的结果。中原音里韵母的变化也对汉音施以影响,虽然这些影响不是很大
。
由于汉音被政府做为主导音加以推广的原因,又因为隋唐文化的强盛对日本人的生
活,文化诸方面的强大影响,唐朝语言词汇对日本的影响显而易见,故汉音在音读中的
地位是不言自明的。据《日本基本汉字》一书的统计,从80万字中选出的上位汉字(按
出现频率)3000字中,共有音读4012种,训读1538种,其中音读中的汉音读音为2197种
,占整个音读的54.8%。另据统计,《常用汉字表》中共有音读2187种,汉音占54.7%
。
三,唐宋音
中国的宋,元时代相当于日本的镰仓,室町时期。当时,两国没有政府间的交往,
商人和僧侣之间的民间来往却是比较频繁。那时,中国佛教兴盛,北有五台山,华山,
南有罗浮山,庐山。当时的音韵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唐宋音。这里的“唐”指的是中
国,而不是唐朝。
宋元及其后的明清时期的中国语音进入到近古音,和中古音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由近古音形成的日语唐宋音和吴音,汉音相比也有了较大的不同。由于吴音和
汉音已在日语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了日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唐宋音不可能取
而代之,它只是起个补充作用,故唐宋音词汇在日语中很少见。在战前60多万字的资料
统计中,唐宋音只有12例,仅占0.1%。《常用汉字表》(1981年)中也只有16例,占0
.7%。唐宋音主要出现在禅宗语言和一些宋元明清时代出现的日常生活用语上。
由于唐宋音出现的年代不同,其读音也不尽一致,如「提灯」为宋朝传到日本去的
,故读「ちょうちん」。类似还有行脚あんぎゃ、蒲団ふとん、暖簾のれん、椅子いす
、箪笥たんす、喫茶きっさ、黄金おうごん、風鈴ふうりん及一些地名南京なんきん、
明(みん)の国、清(しん)の時代、揚子江(ようすこう)、硫黄(いおう)等。
四,现代音
现代音是近百年来中国传到日本去的词汇的读音。在近百年里,中国和日本的交往
渠道不是十分通畅,虽然两国政府间断断续续地存在着外交来往,民间的往来也是一直
存续着,但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战争时期和冷战时期。而且此时日本学习的目标是欧美,
和欧美的往来甚为亲密,落后的中国已是没有多少东西供日本学习,而且反过来要向日
本学习,留日的中国学生也大大多于留华的日本学生。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正式恢复
外交关系,政府间的往来得到修复,民间往来也有了保障。
既然有交往,就会有语言的交流。近百年来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不少词汇,日本也同
样从中国引进了许多词汇。现代日本学习中国的词汇,一般说来通过两种办法消化,一
是按汉字已有的读音(多用吴音和汉音)来读,二是按汉字的□□□□读音来读。这类
用□□□□音来读的词汇不像以往的「漢語」,还没有市民权,只是具有外来语的待遇
,往往在这类词汇(汉字)后面用片假名注音,或在其汉字旁注上片假名。这类词汇还
不算多,其读音也不固定,有的按中国普通话标准音注写片假名,有的按方言发音注写
片假名。这类词汇主要是娱乐与饮食以及一些中国地名方面的词汇,也有一些是中国特
有的□□词汇。
娱乐词汇方面的代表要数麻将用语。麻将发源于中国江南苏州附近的一些地方。那
一带曾建有许多粮仓,管理粮仓的人为了消遣娱乐用竹子做成一些牌,玩牌时弄出噼里
啪啦的声响,既玩了牌,又吓着了偷吃粮食的麻雀,使它们不敢靠近。竹牌上的内容有
许多和麻雀有关,所以起初称之为“麻雀将牌”,所来简称为“麻将”。而日本学玩麻
将牌,取麻雀将牌的前两个字,简称其为“麻雀”,而发音却和中国简称麻将的发音一
样,读做「マージャン」。牌的术语和中国一样:牌パイ、白版パイパン、紅中ホンチ
ュン、順子シュンツ、刻子コーツ、栄ロン、自摸ジモ、満貫マンガン、天和チェンホ
ー、一翻イーファン、九蓮宝灯チューレンポートー……。有的前面用训读,后面用现
代音读,如:上家かみチャ、下家しもチャ……。
中国菜名闻世界,世界各大城市都有中国菜馆,日本的大街小巷也处处可见「中華
料理」的招牌。中国的菜名有的被日本人改了名字,给同化了,如:酢豚
すぶた(古老肉),羊肉のしゃぶしゃぶ(涮羊肉)等。有的则是按□□□□汉语拼音
译去的,如:皮蛋ピータン、焼餅シャオビン、包子バオズ,有的是从地方方言中音译
过去的,如:餃子ギョウザ、饅頭マンジュウ,以上是山东方言;飲茶ヤムチャ、雲呑ワ
ンタン,以上是广东方言;麻婆豆腐マーポードーフー,四川话。
中国特有的蔬菜水果,特产酒,茶等亦使用现代汉语拼音读法:空心菜コンシンツ
ァイ,韮黄チュウホワン,茅台酒マオタイチュ,竜井茶ロンチンチャ。
中国地名一般有两种读音方法,一种是用吴音或汉音来读汉字,如:鄭州ていしゅ
う、武漢ぶかん、石家荘せっかそう……。还有一种是用现代汉语拼音或方言读汉字,
如:北京ペキン、斉斉哈尔チチハル、青島チンタオ、香港ホンコン、厦門アモイ……
由于□□□□音的词在日语中不多且不固定,又因为方言音的影响,还不能用固定
的标准音一对一地读出来,这种混乱的局面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以整理归正。
六,惯用音
现代人经常有读白字的现象,如将“憧憬”chongjing读成tongjing。但是有的字大
家都读白字,就习惯成自然地固定下来,取正音而代之,而传统的正音却成了“旧读”
,如:矿kuang传统正音应该是古孟切,读成gong才对。但是如果现在有人将“矿长”k
uangzhang读成gongzhang,会上人笑掉大牙。另“呆板”daiban原读aiban是正音,近几
十年才由官方文件从大众读法改作daiban。日语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众人形成的
习惯,固定下来的讹音叫做惯用音,或称「百姓読み」。惯用音虽说出自讹音,但得到
了人们的认可,堂而皇之地排在吴音,汉音之后,具有了“法人资格”。在《常用汉字
表》中,惯用音有192种,占音读的8.8%,是唐宋音的12倍。
产生惯用音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偏旁部首类推出来的错误,如:消耗しょうもう
、“耗”的汉音读作「こう」,和中国音hao相对应,但日本百姓看到它的偏旁部首“毛
”,就想当然地认为“耗”也应该读成「もう」,久而久之,就取用了人们的习惯读音
。这类读音还有:口腔こうくう、格子こうし、攪拌かくはん、弛緩ちかん、憧憬ど
うけい……。还有形近字,语音增减,同段同行混淆,清浊音混淆等原因。
本文部分内容节自《日语汉字音读研究》(成春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獾兀┲锵欤谕绿贫贾裕⒒悠?
幼学之果,成为当时日本汉音的活字典。由于其工作成绩突出,日本朝廷赐其清村宿祢
的姓名。在当时,盛唐的中国,成为日本举国上下学习的楷模。《续日本记》中说:“
其缁侣意见,略据汉风。”“东海,南海,西海等道节度使料绵袄胄各二万二百五十具
……。其制一如唐国新样。”《日本纪略》中说:“宴设之事依汉法。”“朝会之礼及
常所服者,又卑逢尊而跪等,不论男女,改依唐法。”在音韵方面,汉音是正音,吴音
是方言,793年4月28日朝廷令曰:“自今之后,年分度者非习汉音,勿令得度”。(《
日本纪略》)唐朝式的建筑,服装(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和服)在日本遍地开花,成为日
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音也作为唐朝音韵的代表在日本语言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扶正汉音,虽打击了吴音,但并不是说消灭了吴音,吴音先来之根基也不是那么容
易被动摇的,自然而然,吴音和汉音的使用范围,界限也就明显起来。公元798年官方文
件说:“用汉音,读五经,明经之徒从之读十三经也。如诗文杂书,吴汉杂用。佛书仍
旧以吴音读焉。”(筑岛裕 《国语的历史》)
汉音晚于吴音,其母音中原音已发生许多变化,所以将汉音和切韵(广韵)音加以对
比时发现辅音部分有许多不对应的地方。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原音中轻唇音的独立(即由
p音分化出了pf音,是现代汉语f声母的起源之一),全浊音的无声化,鼻音声母中的鼻
音弱化等带来的结果。中原音里韵母的变化也对汉音施以影响,虽然这些影响不是很大
。
由于汉音被政府做为主导音加以推广的原因,又因为隋唐文化的强盛对日本人的生
活,文化诸方面的强大影响,唐朝语言词汇对日本的影响显而易见,故汉音在音读中的
地位是不言自明的。据《日本基本汉字》一书的统计,从80万字中选出的上位汉字(按
出现频率)3000字中,共有音读4012种,训读1538种,其中音读中的汉音读音为2197种
,占整个音读的54.8%。另据统计,《常用汉字表》中共有音读2187种,汉音占54.7%
。
三,唐宋音
中国的宋,元时代相当于日本的镰仓,室町时期。当时,两国没有政府间的交往,
商人和僧侣之间的民间来往却是比较频繁。那时,中国佛教兴盛,北有五台山,华山,
南有罗浮山,庐山。当时的音韵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唐宋音。这里的“唐”指的是中
国,而不是唐朝。
宋元及其后的明清时期的中国语音进入到近古音,和中古音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由近古音形成的日语唐宋音和吴音,汉音相比也有了较大的不同。由于吴音和
汉音已在日语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了日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唐宋音不可能取
而代之,它只是起个补充作用,故唐宋音词汇在日语中很少见。在战前60多万字的资料
统计中,唐宋音只有12例,仅占0.1%。《常用汉字表》(1981年)中也只有16例,占0
.7%。唐宋音主要出现在禅宗语言和一些宋元明清时代出现的日常生活用语上。
由于唐宋音出现的年代不同,其读音也不尽一致,如「提灯」为宋朝传到日本去的
,故读「ちょうちん」。类似还有行脚あんぎゃ、蒲団ふとん、暖簾のれん、椅子いす
、箪笥たんす、喫茶きっさ、黄金おうごん、風鈴ふうりん及一些地名南京なんきん、
明(みん)の国、清(しん)の時代、揚子江(ようすこう)、硫黄(いおう)等。
四,现代音
现代音是近百年来中国传到日本去的词汇的读音。在近百年里,中国和日本的交往
渠道不是十分通畅,虽然两国政府间断断续续地存在着外交来往,民间的往来也是一直
存续着,但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战争时期和冷战时期。而且此时日本学习的目标是欧美,
和欧美的往来甚为亲密,落后的中国已是没有多少东西供日本学习,而且反过来要向日
本学习,留日的中国学生也大大多于留华的日本学生。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正式恢复
外交关系,政府间的往来得到修复,民间往来也有了保障。
既然有交往,就会有语言的交流。近百年来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不少词汇,日本也同
样从中国引进了许多词汇。现代日本学习中国的词汇,一般说来通过两种办法消化,一
是按汉字已有的读音(多用吴音和汉音)来读,二是按汉字的□□□□读音来读。这类
用□□□□音来读的词汇不像以往的「漢語」,还没有市民权,只是具有外来语的待遇
,往往在这类词汇(汉字)后面用片假名注音,或在其汉字旁注上片假名。这类词汇还
不算多,其读音也不固定,有的按中国普通话标准音注写片假名,有的按方言发音注写
片假名。这类词汇主要是娱乐与饮食以及一些中国地名方面的词汇,也有一些是中国特
有的□□词汇。
娱乐词汇方面的代表要数麻将用语。麻将发源于中国江南苏州附近的一些地方。那
一带曾建有许多粮仓,管理粮仓的人为了消遣娱乐用竹子做成一些牌,玩牌时弄出噼里
啪啦的声响,既玩了牌,又吓着了偷吃粮食的麻雀,使它们不敢靠近。竹牌上的内容有
许多和麻雀有关,所以起初称之为“麻雀将牌”,所来简称为“麻将”。而日本学玩麻
将牌,取麻雀将牌的前两个字,简称其为“麻雀”,而发音却和中国简称麻将的发音一
样,读做「マージャン」。牌的术语和中国一样:牌パイ、白版パイパン、紅中ホンチ
ュン、順子シュンツ、刻子コーツ、栄ロン、自摸ジモ、満貫マンガン、天和チェンホ
ー、一翻イーファン、九蓮宝灯チューレンポートー……。有的前面用训读,后面用现
代音读,如:上家かみチャ、下家しもチャ……。
中国菜名闻世界,世界各大城市都有中国菜馆,日本的大街小巷也处处可见「中華
料理」的招牌。中国的菜名有的被日本人改了名字,给同化了,如:酢豚
すぶた(古老肉),羊肉のしゃぶしゃぶ(涮羊肉)等。有的则是按□□□□汉语拼音
译去的,如:皮蛋ピータン、焼餅シャオビン、包子バオズ,有的是从地方方言中音译
过去的,如:餃子ギョウザ、饅頭マンジュウ,以上是山东方言;飲茶ヤムチャ、雲呑ワ
ンタン,以上是广东方言;麻婆豆腐マーポードーフー,四川话。
中国特有的蔬菜水果,特产酒,茶等亦使用现代汉语拼音读法:空心菜コンシンツ
ァイ,韮黄チュウホワン,茅台酒マオタイチュ,竜井茶ロンチンチャ。
中国地名一般有两种读音方法,一种是用吴音或汉音来读汉字,如:鄭州ていしゅ
う、武漢ぶかん、石家荘せっかそう……。还有一种是用现代汉语拼音或方言读汉字,
如:北京ペキン、斉斉哈尔チチハル、青島チンタオ、香港ホンコン、厦門アモイ……
由于□□□□音的词在日语中不多且不固定,又因为方言音的影响,还不能用固定
的标准音一对一地读出来,这种混乱的局面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以整理归正。
六,惯用音
现代人经常有读白字的现象,如将“憧憬”chongjing读成tongjing。但是有的字大
家都读白字,就习惯成自然地固定下来,取正音而代之,而传统的正音却成了“旧读”
,如:矿kuang传统正音应该是古孟切,读成gong才对。但是如果现在有人将“矿长”k
uangzhang读成gongzhang,会上人笑掉大牙。另“呆板”daiban原读aiban是正音,近几
十年才由官方文件从大众读法改作daiban。日语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众人形成的
习惯,固定下来的讹音叫做惯用音,或称「百姓読み」。惯用音虽说出自讹音,但得到
了人们的认可,堂而皇之地排在吴音,汉音之后,具有了“法人资格”。在《常用汉字
表》中,惯用音有192种,占音读的8.8%,是唐宋音的12倍。
产生惯用音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偏旁部首类推出来的错误,如:消耗しょうもう
、“耗”的汉音读作「こう」,和中国音hao相对应,但日本百姓看到它的偏旁部首“毛
”,就想当然地认为“耗”也应该读成「もう」,久而久之,就取用了人们的习惯读音
。这类读音还有:口腔こうくう、格子こうし、攪拌かくはん、弛緩ちかん、憧憬ど
うけい……。还有形近字,语音增减,同段同行混淆,清浊音混淆等原因。
签名档
不管成功有多么遥不可及,只要你努力的朝它迈出一步,离成功就进一 步。
2014/5/8 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