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语音简介:6.停止音
浏览量:846 回帖数:0
1楼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包含了25个停止音的发音系表:
|----------+----------+----------+----------+----------|
| 硬腭音 | 软腭音 | 卷舌音 | 齿龈音 | 双唇音 |
|----------+----------+----------+----------+----------|
| ka-varga | ca-varga | t.a-varga| ta-varga | pa-varga |
| ka | ca | t.a | ta | pa |
| kha | cha | t.ha | tha | pha |
| ga | ja | d.a | da | ba |
| gha | jha | d.ha | dha | bha |
| n`a | n~a | n.a | na | ma |
|----------+----------+----------+----------+----------|
这个表的每列字母发音部位相同,那么每一行的字母有什么共通点呢?前面说到了用发
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就可以准确定义出一个辅音,而这个表里字母在同一行正是代表了发
音方法相同。
第一行和第二行的辅音,在发音是声带不振动,是清辅音(aghos.a, unvoiced)。后三行
的辅音在发音时声带振动,是浊辅音(ghos.a, voiced)。清辅音和浊辅音的概念从英语
里就可以找到,所以用英语发音的方式去理解就可以了。如 ka 和 ga 就分别和英语中
的[ka]和[ga]发类似的音。清辅音听起来更有爆破感,而浊辅音则相对柔和一些。
第一行、第三行和第五行的辅音,在发音时通过口腔的气流比较小,称作小气音或不送
气音(alpapra-n.a),而第二行和第四行的辅音气流就比较大,称作大气音或送气音
(maha-pra-n.a)。在发小气音时,让气流自然通过就好,而发大气音时,要刻意地再送
一口气。其实汉语里的 k,t,p 都是送气音,想要了解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就听一听下
面几组词,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卡 - car – cat key - kick 库 – cool - cook
他 - tar – tap 替 – tea – tip 土 – two - took
怕 – par –pat 皮 – pea – pit 普 – pooh – put
这里的几个汉字中,声母 k,t,p 都是送气的。每组第一个英语单词中,辅音[k][t][p]
后面跟的是长元音,这时也会有成为送气音的倾向。如果这里没有送气,那么在发后面
的长元音时就会遇到障碍。每组第二个英语单词中,辅音[k][t][p]后面的是短元音,这
时它们就完全是不送气音了。要了解送气的情况,可以在面前挂一张小纸条,贴近它对
着它说话,然后看看说不同的词时它会被吹多远,以表现气流的强弱。
第五行的辅音是鼻音(anuna-sika, nasal),在发音时舌头或是嘴唇会将口腔中的气流挡
住,使之通过鼻腔而发出声音。
由于我们至今为止学过的语言都未能明确地区分某些辅音,所以在分辨某几个梵语辅音
时就会遇到麻烦。比如 ta,在我们说“他”这个字的时候,有些人的舌尖会比较靠前,
成为齿龈音。而有些人说话“大舌头”,舌尖位置可能会靠后一些,这样发出的音就接
近于卷舌音。更多的人则是在发这个音时将舌尖放在齿龈和卷舌中间的位置上。但是在
我们听起来,这个区段之间的发音都代表“他”这个音。而在梵语中,卷舌的清辅音
t.a 和同样发音方式的齿龈音 ta 是两个不同的音。还有鼻音,梵语里可以区分出五种
鼻音,而汉语里就只能区分出三种。最后面的硬腭音 ng 与梵语的 n`a 辅音对应,最前
面的双唇音 m 与梵语的 ma 辅音对应,在这两者之间的三个发音部位所发出的鼻音在汉
语里却并不区分,都会被认为是 n。另外,汉语里好像没有发音部位在软腭的鼻音。
除去这几个麻烦问题以外,利用其他语言里的近似读音,我们还是能大致了解到梵语里
的25停止音的近似读音的:
ka: 汉语普通话“卡”,不送气,或英语[k]
kha: 汉语普通话“卡”
ga: 汉语普通话“嘎”,或英语[g]
gha: 汉语普通话“嘎”,送气
n`a: 字母组合“ng”的读音,或粤语“我”的声母
ca: 不送气的汉语普通话“恰”,舌尖向下,或日语 kya
cha: 汉语普通话“恰”,舌尖向下
ja: 汉语普通话“加”,舌尖向下,或日语 gya
jha: 送气的汉语普通话“加”,舌尖向下
n~a: 类似西班牙语字母”n~”的读音
t.a: 舌头卷起来读“他”,不送气
t.ha: 舌头卷起来读“他”,送气
d.a: 舌头卷起来读“大”,不送气
d.ha: 舌头卷起来读“大”,送气
n.a: 舌头卷起来读“那”
ta: 汉语普通话“他”,不送气,或英语[t]
tha: 汉语普通话“他”
da: 汉语普通话“打”,或英语[d]
dha: 汉语普通话“打”,送气
na: 汉语普通话“那”,或英语[n]
pa: 汉语普通话“怕”,不送气,或英语[p]
pha: 汉语普通话“怕”
ba: 汉语普通话“八”,或英语[b]
bha: 汉语普通话“八”,送气
ma: 汉语普通话“妈”,或英语[m]
其中 ca 和 ja 的读音听起来应该像是软化的 ka 和 ga。
也有一种发音传统把 pha 发作类似 fa 的音,亦即唇齿音(dantos.t.hya,
labiodental)。从前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梵语里本来是没有[f]这样的音的,如果在引
入外来语等必要的场合里要表示[f]的音,只能用 pha 来代替。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包含了25个停止音的发音系表:
|----------+----------+----------+----------+----------|
| 硬腭音 | 软腭音 | 卷舌音 | 齿龈音 | 双唇音 |
|----------+----------+----------+----------+----------|
| ka-varga | ca-varga | t.a-varga| ta-varga | pa-varga |
| ka | ca | t.a | ta | pa |
| kha | cha | t.ha | tha | pha |
| ga | ja | d.a | da | ba |
| gha | jha | d.ha | dha | bha |
| n`a | n~a | n.a | na | ma |
|----------+----------+----------+----------+----------|
这个表的每列字母发音部位相同,那么每一行的字母有什么共通点呢?前面说到了用发
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就可以准确定义出一个辅音,而这个表里字母在同一行正是代表了发
音方法相同。
第一行和第二行的辅音,在发音是声带不振动,是清辅音(aghos.a, unvoiced)。后三行
的辅音在发音时声带振动,是浊辅音(ghos.a, voiced)。清辅音和浊辅音的概念从英语
里就可以找到,所以用英语发音的方式去理解就可以了。如 ka 和 ga 就分别和英语中
的[ka]和[ga]发类似的音。清辅音听起来更有爆破感,而浊辅音则相对柔和一些。
第一行、第三行和第五行的辅音,在发音时通过口腔的气流比较小,称作小气音或不送
气音(alpapra-n.a),而第二行和第四行的辅音气流就比较大,称作大气音或送气音
(maha-pra-n.a)。在发小气音时,让气流自然通过就好,而发大气音时,要刻意地再送
一口气。其实汉语里的 k,t,p 都是送气音,想要了解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就听一听下
面几组词,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卡 - car – cat key - kick 库 – cool - cook
他 - tar – tap 替 – tea – tip 土 – two - took
怕 – par –pat 皮 – pea – pit 普 – pooh – put
这里的几个汉字中,声母 k,t,p 都是送气的。每组第一个英语单词中,辅音[k][t][p]
后面跟的是长元音,这时也会有成为送气音的倾向。如果这里没有送气,那么在发后面
的长元音时就会遇到障碍。每组第二个英语单词中,辅音[k][t][p]后面的是短元音,这
时它们就完全是不送气音了。要了解送气的情况,可以在面前挂一张小纸条,贴近它对
着它说话,然后看看说不同的词时它会被吹多远,以表现气流的强弱。
第五行的辅音是鼻音(anuna-sika, nasal),在发音时舌头或是嘴唇会将口腔中的气流挡
住,使之通过鼻腔而发出声音。
由于我们至今为止学过的语言都未能明确地区分某些辅音,所以在分辨某几个梵语辅音
时就会遇到麻烦。比如 ta,在我们说“他”这个字的时候,有些人的舌尖会比较靠前,
成为齿龈音。而有些人说话“大舌头”,舌尖位置可能会靠后一些,这样发出的音就接
近于卷舌音。更多的人则是在发这个音时将舌尖放在齿龈和卷舌中间的位置上。但是在
我们听起来,这个区段之间的发音都代表“他”这个音。而在梵语中,卷舌的清辅音
t.a 和同样发音方式的齿龈音 ta 是两个不同的音。还有鼻音,梵语里可以区分出五种
鼻音,而汉语里就只能区分出三种。最后面的硬腭音 ng 与梵语的 n`a 辅音对应,最前
面的双唇音 m 与梵语的 ma 辅音对应,在这两者之间的三个发音部位所发出的鼻音在汉
语里却并不区分,都会被认为是 n。另外,汉语里好像没有发音部位在软腭的鼻音。
除去这几个麻烦问题以外,利用其他语言里的近似读音,我们还是能大致了解到梵语里
的25停止音的近似读音的:
ka: 汉语普通话“卡”,不送气,或英语[k]
kha: 汉语普通话“卡”
ga: 汉语普通话“嘎”,或英语[g]
gha: 汉语普通话“嘎”,送气
n`a: 字母组合“ng”的读音,或粤语“我”的声母
ca: 不送气的汉语普通话“恰”,舌尖向下,或日语 kya
cha: 汉语普通话“恰”,舌尖向下
ja: 汉语普通话“加”,舌尖向下,或日语 gya
jha: 送气的汉语普通话“加”,舌尖向下
n~a: 类似西班牙语字母”n~”的读音
t.a: 舌头卷起来读“他”,不送气
t.ha: 舌头卷起来读“他”,送气
d.a: 舌头卷起来读“大”,不送气
d.ha: 舌头卷起来读“大”,送气
n.a: 舌头卷起来读“那”
ta: 汉语普通话“他”,不送气,或英语[t]
tha: 汉语普通话“他”
da: 汉语普通话“打”,或英语[d]
dha: 汉语普通话“打”,送气
na: 汉语普通话“那”,或英语[n]
pa: 汉语普通话“怕”,不送气,或英语[p]
pha: 汉语普通话“怕”
ba: 汉语普通话“八”,或英语[b]
bha: 汉语普通话“八”,送气
ma: 汉语普通话“妈”,或英语[m]
其中 ca 和 ja 的读音听起来应该像是软化的 ka 和 ga。
也有一种发音传统把 pha 发作类似 fa 的音,亦即唇齿音(dantos.t.hya,
labiodental)。从前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梵语里本来是没有[f]这样的音的,如果在引
入外来语等必要的场合里要表示[f]的音,只能用 pha 来代替。
2014/11/30 10: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