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译词与意译词的理念区别
浏览量:1180 回帖数:0
1楼
经常有人提到现代日语对音译外来词的滥用,的确是有这种情况,就是很多可以用汉语
词和和语词表现的意思,他们也会用片假名外来语表达。诚然,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片假
名词自然会影响到表达的通用性,而事实上生活中的外来词也大多是作为流行语存在,
虽然多年的使用可以让流行语进入主流语言,但是这样的词语占的比例仍然有限。而更
多的外来词则集中在各种学术方面。大家应该有一些了解,就是在20世纪初,日本对于
外语译词大多还是采用用汉字造词对应的方式,而这种翻译方式的影响直达现代汉语。
为什么后来日语里片假名外来词会逐渐增多呢?我想这大概是基于20世纪逐渐支配日本
的“脱亚入欧”的思想。至于音译和意译孰优孰劣,我想这个是很难比较的,因为其基
本的理念不同。
音译,就是直接用本国语言来表示外来词的近似发音。而意译,则是用本国语言的类似
概念来表达外语词的意思。日本的汉字造词法,以及今天对一些外来概念进行翻译的造
词法,都是意译的典型。这两种吸收外来思想的方法里,音译偏重的是保留原来词汇的
特性和维持原词的国际性,而意译则是基于将外来概念本民族化的理念的。在近代,由
于科技的中心地位被西方占据,所以来自欧洲语言的外来词数量急剧增多。特别是近年
来,由于各种新领域的开拓,外来的词汇也不断增加,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音译和
意译。
我想这还要扯得更远一点,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感觉东方文化重意,而西方文化
重形。东方讲究灵机一动的顿悟,而西方则崇尚严密准确的推理。所以在表达基本概念
上,东方文化缺少那种定义式的思想。西方的外来词,在词语的形式传入的同时,也带
来了一种定义式的理念,而概念的定义正是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一。
于是,音译外来词可以完全保留外来词的“定义”,而意译之后所得的词就需要再次解
释才可以。当然对于没有接触过外来词的原词的人来说,两种译法所成的词都需要去查
字典。但是,考虑到国际交流的问题,懂得原词的人自然更容易接受音译的外来词。而
有些意译的词的确是要绕个弯才能明白的,像“电脑”“质子”一类。或许我们用习惯
了也不觉得什么,不过仔细追究这些词的含义,还是会发现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和要表达
的概念是不太一致的。话说回来,语言就是约定俗成嘛,大家都认可就好。
另一方面,在国际交流的时候,如果原本是用音译外来词学习到的概念,交流的时候也
会轻松很多。在我们bs日本人的英语发音的同时,应该同时注意到片假名外来词在交流
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在使用意译词的同时,为了交流就要再次耗费同样的精力去学习外
语中同样概念的表达,并要建立意义上的对应关系。而音译的话,只需建立相对简单的
语音对应关系就好。比方说我们知道“甲烷”的概念,可是要用英语表达,还是要重新
学习methane这个词。当然,了解了英文中此类词的造词法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不过对于
那些不成体系的新词,这些大概就不管用了。像“军事政变”这样的词,估计除了背过
寄托单词的,平常知道英文怎么说的很少。当然,这个词原来有个“苦迭打”的音译。
最后想到一个有趣的,就是原来我一个亲戚去美国访问,和别人聊天,突然想不起来“
孟加拉国”怎么说,于是就用汉语拼音说了一遍,对方怎么都听不懂。我在想,要是一
个日本人拿片假名词说,说不定对方还能明白。
所以音译和意译只不过是习惯问题。大家只要能利用这些概念正常的交流,我想音译还
是意译并不是大问题。但是使用音译词时要注意用本国语言来解释,而使用意译词时也
要注意概念的准确性,避免望文生义。我想为了交流,这些是应该注意的。
经常有人提到现代日语对音译外来词的滥用,的确是有这种情况,就是很多可以用汉语
词和和语词表现的意思,他们也会用片假名外来语表达。诚然,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片假
名词自然会影响到表达的通用性,而事实上生活中的外来词也大多是作为流行语存在,
虽然多年的使用可以让流行语进入主流语言,但是这样的词语占的比例仍然有限。而更
多的外来词则集中在各种学术方面。大家应该有一些了解,就是在20世纪初,日本对于
外语译词大多还是采用用汉字造词对应的方式,而这种翻译方式的影响直达现代汉语。
为什么后来日语里片假名外来词会逐渐增多呢?我想这大概是基于20世纪逐渐支配日本
的“脱亚入欧”的思想。至于音译和意译孰优孰劣,我想这个是很难比较的,因为其基
本的理念不同。
音译,就是直接用本国语言来表示外来词的近似发音。而意译,则是用本国语言的类似
概念来表达外语词的意思。日本的汉字造词法,以及今天对一些外来概念进行翻译的造
词法,都是意译的典型。这两种吸收外来思想的方法里,音译偏重的是保留原来词汇的
特性和维持原词的国际性,而意译则是基于将外来概念本民族化的理念的。在近代,由
于科技的中心地位被西方占据,所以来自欧洲语言的外来词数量急剧增多。特别是近年
来,由于各种新领域的开拓,外来的词汇也不断增加,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音译和
意译。
我想这还要扯得更远一点,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感觉东方文化重意,而西方文化
重形。东方讲究灵机一动的顿悟,而西方则崇尚严密准确的推理。所以在表达基本概念
上,东方文化缺少那种定义式的思想。西方的外来词,在词语的形式传入的同时,也带
来了一种定义式的理念,而概念的定义正是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一。
于是,音译外来词可以完全保留外来词的“定义”,而意译之后所得的词就需要再次解
释才可以。当然对于没有接触过外来词的原词的人来说,两种译法所成的词都需要去查
字典。但是,考虑到国际交流的问题,懂得原词的人自然更容易接受音译的外来词。而
有些意译的词的确是要绕个弯才能明白的,像“电脑”“质子”一类。或许我们用习惯
了也不觉得什么,不过仔细追究这些词的含义,还是会发现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和要表达
的概念是不太一致的。话说回来,语言就是约定俗成嘛,大家都认可就好。
另一方面,在国际交流的时候,如果原本是用音译外来词学习到的概念,交流的时候也
会轻松很多。在我们bs日本人的英语发音的同时,应该同时注意到片假名外来词在交流
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在使用意译词的同时,为了交流就要再次耗费同样的精力去学习外
语中同样概念的表达,并要建立意义上的对应关系。而音译的话,只需建立相对简单的
语音对应关系就好。比方说我们知道“甲烷”的概念,可是要用英语表达,还是要重新
学习methane这个词。当然,了解了英文中此类词的造词法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不过对于
那些不成体系的新词,这些大概就不管用了。像“军事政变”这样的词,估计除了背过
寄托单词的,平常知道英文怎么说的很少。当然,这个词原来有个“苦迭打”的音译。
最后想到一个有趣的,就是原来我一个亲戚去美国访问,和别人聊天,突然想不起来“
孟加拉国”怎么说,于是就用汉语拼音说了一遍,对方怎么都听不懂。我在想,要是一
个日本人拿片假名词说,说不定对方还能明白。
所以音译和意译只不过是习惯问题。大家只要能利用这些概念正常的交流,我想音译还
是意译并不是大问题。但是使用音译词时要注意用本国语言来解释,而使用意译词时也
要注意概念的准确性,避免望文生义。我想为了交流,这些是应该注意的。
2015/1/27 4: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