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敬爱的周总理的生日~!

楼主

大西北的不死鸟 [离线]

1★☆☆☆☆

发帖数:128 积分445
1楼

做一回搬运工吧!



签名档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2012/12/27 1:10:34

旷飞 [离线]

1★☆☆☆☆

发帖数:96 积分350
2楼

来听听二外与总理的故事吧



2012/12/27 12:11:20

likered [离线]

1★☆☆☆☆

发帖数:130 积分451
3楼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不断扩大的对外交流中,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赋予了外语教学更重要的意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外语教育七年计划”应运而生。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之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为了“七年计划”中成立的第一所院校,担负起为国家培养独具特色的外语人才的重任。



2012/12/27 19:17:16

amyj [离线]

1★☆☆☆☆

发帖数:136 积分470
4楼

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把外交比作一只想要振翅飞翔的雄鹰,把对外文化和对外贸易比作雄鹰的两个翅膀。由于我们的经济并不十分发达,对外文化这翼翅膀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时主要负责外交和文化联络的机构是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这个机构对我们二外的建校意义重大。



2012/12/28 22:19:26

haijikeji [离线]

1★☆☆☆☆

发帖数:116 积分411
5楼

顶一个,加油



2012/12/29 9:43:47

小庄庄 [离线]

1★☆☆☆☆

发帖数:102 积分367
6楼

1964年我国与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后,周总理认为十分有必要把外语教育做好,就给中央写了封信,阐述了“外语教育七年计划”。“七年计划”中第一所想要创建的学校就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而且周总理要求这个学校当年就要成立。于是筹建这所学校的重任就交到了陈忠经同志手中,陈忠经时任对外文委的副主任兼秘书长,建国之前是我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1964年3月7日,陈忠经同志将报告提交给国务院,11日下午国务院就召开会议批准了二外的成立,并且要求尽快定下校名及院系。

周总理对二外是非常关心的,我们学校的校名是总理亲自起的,总理还对我们的办学思路提出详细的要求:要有很好的校风,有很好的积极性,我们学的外语要非常务实。二外从筹备到开学仅用了半年时间,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些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尤其是周总理的关怀。

这就是二外的开始。

“我们这个学校很特别”

陈毅老总说搞这个学校要一气呵成,九月份就要开学,所以筹备时间很紧。

当时我们去一些学校要老师,主要是去北大和北外。当时北外的副院长李丽华很坦率地跟我们讲:“老师不能给,因为我们自己的师资就很紧张,但是我能保证把下一批毕业生里最好的全部给你们二外。”后来北外就把诸如戚文琴、朱正这批毕业生全给了我们,把所有语种最好的学生都给了我们。除此之外,当时的新华社外文干学校的师资是非常强的,他们之中有很多翻译界的佼佼者,比如《第三帝国的兴亡》的译者董乐山、《巴黎圣母院》的译者管震湖,这些人来到了我们二外。所以刚开始,我们二外的师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有外语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有各个地方来的老师,还有一部分是解放军。当时有句话叫做“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看,全国人民学解放军”,所以我们那阵来了大批的解放军干部,当时所有的系主任全是解放军。

我们的老师就是这么来的,学校办起来了,但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校址。三月份开始筹办,九月份开学,哪里有校址啊!这时候又是周总理帮我们解决了问题,他把这个事情交给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周荣鑫同志,周荣鑫同志就把煤炭部的一个学校的所在地给了我们,很大的一块地方,包括现在广院(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址都是它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二外能够在九月份开学。

当时总理给我们取校名说就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育部的刘副部长说叫“第二”好像不怎么好。总理说第二有什么不好,巴黎有巴黎第二大学,巴黎第三大学,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还



签名档

我来啦

2012/12/30 1:57:53

,,, [离线]

1★☆☆☆☆

发帖数:103 积分373
7楼

学校在成立之初,举行了两个开学典礼。第一个是在10月22号,陈毅副总理那天亲自参加,讲了三个多小时,谈了许多实质性问题。陈老总先讲的是国际问题,那个时候赫鲁晓夫刚下台,中国刚引爆了原子弹;然后他讲了外语教学问题,讲得非常好。他第一个先讲为什么要办外语学校,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认为他说的非常有意思的。陈老总说:“要把这个学校办成为一个党校式的学校。对学生,□□上要用高标准要求”。第二个说,光有□□还不行,业务一定要上去。他用飞行员打了个比方,说如果□□不好,你把飞机开到□□去了,如果业务不好,你飞机开上去掉下来了,都不行。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事。



签名档

坚持自我

2012/12/30 11:10:13

honghai [离线]

1★☆☆☆☆

发帖数:110 积分392
8楼

在很小的事情上,周总理都考虑到大局。开大会的时候,总理不坐主席台,他搬了一个小马扎坐在同学们中间。那时总理已经68岁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坐在小马扎上给同学们开会是什么精神。那时学校分了两派,总理既不坐这派,也不坐那派,坐在中间,坐在后面。这使两派的学生都很感动。



2012/12/30 20:55:04

sr23 [离线]

1★☆☆☆☆

发帖数:100 积分361
9楼

总理对二外的关心不限于这些。譬如总理说给二外一个出席中共九大代表的名额。我们学校1964年才建校,到那时才两个年级的在校生,总理就要给二外一个出席全国党代会的代表名额。另外,那个时候对外文委撤销了之后,总理说:“对外文委可以撤销,二外不能撤销。”总理也一直关心着二外要怎么继续办下去。

不光如此,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许多外语院校都被“四人帮”砍掉了,但周总理明确表态:“别的学校我不管,二外这所学校我要!你们没有人要我要!”所以那个时候,中国人民大学被砍掉了,北京语言学院被砍掉了,但是二外留下来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外语系跟北京语言学院合并归到了二外。文革期间,对外派出的留学生名额也是很有限的,但几乎每一次派留学生,总理都说给二外一个名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学校大概派出了四十七八名留学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二外是总理的学校,二外对总理的感情是不一般的。文革期间的童怀周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二外有一批人对周总理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比如李越然、苏琦,他们都是我国非常了不起的翻译家,是《毛泽东选集》外文版的的译审者和定稿者。



2012/12/31 23:29:41

candy11 [离线]

1★☆☆☆☆

发帖数:116 积分410
10楼

希望大家认真看看这篇文章,好好努力,对得起总理的一片苦心!



签名档

人生如此美好

2013/1/1 7:12:08
返回本版
1
2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