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欧语词根谈起

楼主

division [离线]

1★☆☆☆☆

发帖数:141 积分488
1楼

印欧语词根(Indo-European Root)基于印欧语族各语言起源于同一种语言的假设,而
这个假设中印欧语族各语言的始祖被称为原始印欧语(PIE,Proto-Indo-European)。
通过对印欧语族各语言的词汇进行考察,探寻它们之间的词源关系,研究者们从中提取
出了一些共通的词根,而这些词根的变形和组合衍生出了今天印欧语族各语言的单词。

在印欧语词根的研究者中,比较有名的当属 Julius Pokorny (1887-1970)。他于1959年
出版的印度-日耳曼词源词典(Indogermanisches Etymologisches Woerterbuch)至今
仍在广泛使用。另外,Calvert Watkins 为1969年出版的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简称AHD)提供了关于单词的印欧语词源的说
明,后来编写了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Indo-European Roots。

在下面这个网址可以查阅 AHD 的印欧语词源附录:
http://www.bartleby.com/61/roots/IE0.html

如果仔细观察印欧语词源和它们衍生出的现代英语单词,我们会发现在读音上除去元音
的变化以外,辅音的变化相当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辅音变化的一些原因。

各种语言在继承印欧语词根的时候,在发音上会有一些不同。以这种差异为准,印欧语
可以被划分为两大体系:Satem (东)和 Centum(西)。Satem 体系包括印度-伊朗语
派、波罗的海语派、斯拉夫语派、亚美尼亚语和阿尔巴尼亚语(一说阿尔巴尼亚语不属
于这两个体系),而 Centum 体系包括希腊语、意大利语派(拉丁语)、凯尔特语派和
日耳曼语派。这两个体系的区别在于对软腭音(velar)的处理上。软腭音即[k],[g],
[ng]这一系发音,由软腭音衍生出的还有上软腭音[k''],[g'']等,以及软腭-双唇音[kw],
[gw]等。在 Satem 体系里,上软腭音被替换成擦音,而软腭-双唇音则失去了双唇音,
只留下了软腭音。比如上软腭音[k'']在梵语里变为 s/ 的发音,而在古代波斯语、俄语
和亚美尼亚语中变成[s]。Centum 体系中,上软腭音变为软腭音,而软腭-双唇音仍旧保
留双唇音部分。其实这两个名称就是这两种规则对比的表现, Satem 和 Centum 都是从
*k^mtom 这一个意为“一百”的印欧语词根来的(*k表示该音为PIE发音),而这个词根在
各种语言里的变形如下:
  梵语    s/ata (shata)
  俄语    sto
  古波斯语  satem
  拉丁语   centum
  英语    hundred
  希腊语   katon

可以看到前三种语言里,*k 变成了擦音 s/ 或[s],而拉丁语和希腊语中为软腭音[k],
英语中则为[h]。在格林定律(Grimm''s law)的作用范围内,英语中的[h]可以被视为
[k]。这样对比就很清楚了,而古波斯语的 satem 和拉丁语的 centum 也分别成为这两
个体系的名称。

在印欧语词根进一步被继承到日耳曼语中时,一些语音上的变化发生了。这一系列有规
律的变化先由 Friedrich von Schegel 和 Rasmus Christian Rask 发现,后来被
Jakob Grimm 总结整理并加以完善,成为了格林定律(又称 Rask''s-Grimm''s rule)。
这里的 Jakob Grimm 正是写童话的格林兄弟里的哥哥。格林定律的主要内容是:
  1. PIE中的停止音清辅音变为擦音清辅音。(停止音即塞音和鼻音,当然鼻音都是
浊辅音)
  2. PIE中的停止音浊辅音变为清辅音。
  3. PIE中的送气停止音变为不送气音。

具体来说,就是这样:
  1. 清辅音,停止音->擦音
  *p -> f   英语 foot, 德语 Fuss      拉丁语 pes,梵语 pa-da
  *t -> th  英语 third,哥特语 (th)ridja  拉丁语 tertius,古希腊语 tritos
  (注:哥特语中,th的发音写作一个字母)
  *k -> h   英语 hound,德语 Hund      拉丁语 canis,古希腊语 kyon
  *kw -> hw  英语 what,哥特语 hwas     拉丁语 quod
  2. 浊辅音->清辅音
  *d -> t   英语 ten,荷兰语 tien      拉丁语 decem
  *g -> k   英语 cold,德语 kalt      拉丁语 gelu
  *gw -> kw  英语 quick,哥特语 qius     拉丁语 vivus
  3. 送气音->不送气音
  *bh -> b  英语 brother,德语 Bruder    古希腊语 phrater,梵语 bhra-ta-
  *dh -> d  英语 door,荷兰语 deur     古希腊语 thyra
  *gh -> g  英语 goose,德语 Gans      古希腊语 khen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发生在PIE到原始日耳曼语之间。原始日耳曼语也是假设中的所
有日耳曼语派语言的始祖,它由PIE发展变化而来。英语虽属于日耳曼语系,但后来在词
汇上吸收了很多拉丁语和法语的成分,所以可以看到 footstep, teenager 和
pedestrian, decade 这样并存的情况,而后两者显然是分别由拉丁语的 pes 和 decem
衍生出来的。

经过种种演变,同一个印欧语词根变成了今天的各种语言中不同的词汇。虽然这些词汇
中有些发音相去甚远,但从含义的角度来看,它们仍有共同点。比如英语的 cherish 和
梵语的 ka-mah.(意为“爱情”“情欲”),都含有“爱”的意思,而它们出于同一个印欧语
词根 ka-。不过令人有点吃惊的是英语的 whore 也同样出于这一词根。

印欧语词根可以说是印欧语族各语言继承下来的表义的部分。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会倾向
于认为西方语言的单词是孤立的,所以阅读汉语只要掌握数千个汉字,而阅读西方语言
需要掌握数万个单词。事实上,印欧语词根在构词上的功能和汉字是相同的,而印欧语
词根的数量只有几百个,算上衍生出的词根也只有数千个,与基础汉字数量相当(可以
参考梵语中 Dhatu- 的概念)。但是在印欧语词根构成词汇的过程中发生的发音变化被
印欧诸语的拼音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使得印欧语单词的拼写变得让人迷惑。这样可
以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时代语言的发音,与只能记录下含义的汉字相比,算是各有得
失。不过学习一种语言的话就要按照这种语言的规矩来,了解印欧语的词根,会对学习
印欧语族的各种语言都有帮助。

2014/11/11 16:26:18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