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的统计式概念
浏览量:1225 回帖数:1
1楼
经常看到有人讨论语法问题,比如经常会有人问“我这个英语句子写得是不是符合语
法?”“我这里应该用は还是用が?”一类。这样的问题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他们要的
答案是非此即彼的。同样,考试的时候也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但是,真实的情况呢?
我们在学习语言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语法从何而来。语法来自于大家平日
使用的口语,而如果某语法中没有能体现某一部分口语的结构,那么该语法便是不完全
的。现在的语言学习中,很多做法似乎是本末倒置,即规定一种语法,然后让所有人都
按这种语法说话。这种做法在规定了一个标准的同时,也否定了该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用
法方面的多样性。
比如前几天在English版讨论的"except"和"except for"的问题。现在要在同样的语境中
表现同样的意思,有这样两个句子:
"There was nobody except an old lady."
"There was nobody except for an old lady."
虽然"except"和"except for"在含义上的确有区别,但是实际的口语中,上面两个句子
却都不能算错。在相同的语境下,有的人会使用"except",而另一些人则会使用"except
for"。
再如日语中的“全然”这个词,教科书上说它只能用来修饰否定成分,也就是“全然~な
い”的形式。当一个人说“全然面白い”的时候,可能会有人以教科书为依据来指出他的话
有语法错误。但是,同样有人会以夏目老先生的原句为理由指出这样用也可以:
この社会が今全然暗黒に見えた。(『それから』 夏目漱石)
而实际情况是也有一部分人会用“全然”来表现对肯定句的强调。
再看汉语的情况,汉语中会有这样的句子:
这次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发挥好。
按照教科书语法,这是标准的语病:“原因”和“因为”重复,应该去掉两者之一。如果按
照教科书的思维方式,一句“这是语病”就可以打发过去。但是,实际口语中却经常有人
这么用。为什么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看待呢?
所以便有了语法的统计概念。要让语法能够完全反映语言的各方面,只有通过统计的方
式。像是第一个英语的例子里,就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统计的方式,来确定会用”except”
的人和”except for”的人各占多少比例。而日语那一例中,也可以调查认为“全然”修饰
肯定形是否正确的人的比例。用这个比例来描述的语法,才是真实的语法,是活在语言
使用者中的语法。
那么人为规定的语法意义何在呢?所有的规范都是一个人进入某个领域的门槛,而人为
规定的标准语法也是一样。比如你日常生活中说话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太多的强制性语
法因素,只要能让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就行,但是你在求职时要写的自我介绍就不
能马虎。一般意义上来说,遵守教科书式的标准语法规则的文章才能被他人认为是好文
章,而不符合规则的文章就会让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可以说一种语言的标准语法就是这
种语言的使用者在正式场合应用语言时需要遵守的规范。另外考试的时候也要按照标准
语法答题才可以得分。
标准语法来源于统计语法。在各种语言用法中,占比例最高的那种必然会进入标准语
法。但是语言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媒体、大众文学、公众人物都在随时影响着大众的语
言使用方式,而在长期的影响下,统计语法中某些用法的比例就会发生逆转式的变化,
原先少数人的用法变成了多数人的,或是新用法最终被大众接受。这种情况下,标准语
法自然会随着统计语法而改变,原先通行的用法可能会变成古语或是死语,而“不正确”
或是“不标准”的用法却成了正确的。这一切都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
所以,下次在英语角之类的地方跟人用英语对话的时候,如果别人很挑剔地指出你的某
某语病,你就这么回答他吧:
“XX percent of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think this sentence is right.”
希望你提出的百分比数字不要太小,否则就没有冲击力了。不过也不能乱说,可要事先
调查好哦(~_~)
以上乃是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经常看到有人讨论语法问题,比如经常会有人问“我这个英语句子写得是不是符合语
法?”“我这里应该用は还是用が?”一类。这样的问题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他们要的
答案是非此即彼的。同样,考试的时候也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但是,真实的情况呢?
我们在学习语言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语法从何而来。语法来自于大家平日
使用的口语,而如果某语法中没有能体现某一部分口语的结构,那么该语法便是不完全
的。现在的语言学习中,很多做法似乎是本末倒置,即规定一种语法,然后让所有人都
按这种语法说话。这种做法在规定了一个标准的同时,也否定了该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用
法方面的多样性。
比如前几天在English版讨论的"except"和"except for"的问题。现在要在同样的语境中
表现同样的意思,有这样两个句子:
"There was nobody except an old lady."
"There was nobody except for an old lady."
虽然"except"和"except for"在含义上的确有区别,但是实际的口语中,上面两个句子
却都不能算错。在相同的语境下,有的人会使用"except",而另一些人则会使用"except
for"。
再如日语中的“全然”这个词,教科书上说它只能用来修饰否定成分,也就是“全然~な
い”的形式。当一个人说“全然面白い”的时候,可能会有人以教科书为依据来指出他的话
有语法错误。但是,同样有人会以夏目老先生的原句为理由指出这样用也可以:
この社会が今全然暗黒に見えた。(『それから』 夏目漱石)
而实际情况是也有一部分人会用“全然”来表现对肯定句的强调。
再看汉语的情况,汉语中会有这样的句子:
这次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发挥好。
按照教科书语法,这是标准的语病:“原因”和“因为”重复,应该去掉两者之一。如果按
照教科书的思维方式,一句“这是语病”就可以打发过去。但是,实际口语中却经常有人
这么用。为什么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看待呢?
所以便有了语法的统计概念。要让语法能够完全反映语言的各方面,只有通过统计的方
式。像是第一个英语的例子里,就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统计的方式,来确定会用”except”
的人和”except for”的人各占多少比例。而日语那一例中,也可以调查认为“全然”修饰
肯定形是否正确的人的比例。用这个比例来描述的语法,才是真实的语法,是活在语言
使用者中的语法。
那么人为规定的语法意义何在呢?所有的规范都是一个人进入某个领域的门槛,而人为
规定的标准语法也是一样。比如你日常生活中说话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太多的强制性语
法因素,只要能让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就行,但是你在求职时要写的自我介绍就不
能马虎。一般意义上来说,遵守教科书式的标准语法规则的文章才能被他人认为是好文
章,而不符合规则的文章就会让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可以说一种语言的标准语法就是这
种语言的使用者在正式场合应用语言时需要遵守的规范。另外考试的时候也要按照标准
语法答题才可以得分。
标准语法来源于统计语法。在各种语言用法中,占比例最高的那种必然会进入标准语
法。但是语言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媒体、大众文学、公众人物都在随时影响着大众的语
言使用方式,而在长期的影响下,统计语法中某些用法的比例就会发生逆转式的变化,
原先少数人的用法变成了多数人的,或是新用法最终被大众接受。这种情况下,标准语
法自然会随着统计语法而改变,原先通行的用法可能会变成古语或是死语,而“不正确”
或是“不标准”的用法却成了正确的。这一切都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
所以,下次在英语角之类的地方跟人用英语对话的时候,如果别人很挑剔地指出你的某
某语病,你就这么回答他吧:
“XX percent of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think this sentence is right.”
希望你提出的百分比数字不要太小,否则就没有冲击力了。不过也不能乱说,可要事先
调查好哦(~_~)
以上乃是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2014/12/22 2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