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冬面的历史
浏览量:839 回帖数:0
1楼
乌冬面的历史
首先说一下,乌冬面与馄饨云吞都不是一回事,但是语源的确是从馄饨来的。现在日本
的确把馄饨叫作“云吞”,但是读音是wantan,而这里说的乌冬面读音是udon,是不同
的东西。
奈良时代——小麦的传来
公元7到8世纪前后,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的遣隋使和遣唐使来学习中国当时的先进文
化和技术。而他们带回国的,除了先进的□□经济体制、儒家思想、手工业技术和受用
至今的汉字以外,还有日本原来没有的农作物和博大精深的中国的古代食谱。
当时的日本,是没有中国这种品种的小麦的。从考古发掘来看,虽然在弥生时代(奈良
时代之前)也有麦类植物的种植和加工,但是以小麦为主的农业基本不存在,更不用说
以小麦为原料的料理了。
而正是遣隋使和遣唐使,把小麦和面料理带回了日本。
和铜5年(公元712年)的《古事记》中第一次出现关于小麦的记载。养老4年(公元720
年)的《日本书纪》中的有关农业的神话里,小麦与栗、粟、稻、大豆、小豆一同出现
。
从此,日本人的食谱里,开始多出了各种各样的面食。
平安时代——面条的传来
公元806年,弘法大师从中国带回了面条。关于这个,有一个日本传统笑话:
由于面条刚刚传来,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吃。大师说:“你们跟我学。”于是开始用
筷子挑起面条,往嘴里送。众人于是依样画葫芦地开始吃面条。突然大师呛住了,咳嗽
个不停。众人于是也跟着咳嗽,以为这是吃面条必需的礼节。大师咳啊咳,居然让卡在
嗓子里的面条从鼻孔里钻了出来,众人见状,立刻模仿,可是怎么咳也没法让面条从鼻
孔里出来,于是索性抓起面条就往鼻孔里塞<(~_~)>
虽然这只是笑话,但说明当时面条对于日本人还是一种新奇的东西。
随着小麦和面食的传入,日文中也出现了“麺”这个汉字,但是当时的意思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面粉”。天长10年(公元833年)的官文参考书《令义解》里说“米の砕け
たものを粉といい、麦の砕けたものを麺という”(今译),即“米磨碎了称为粉,小
麦磨碎了称为面”。而成书于承平年间(公元931到937年)的日本最早的分类百科全书
《和名抄》中,称“麺”的和名(日文名称)为“無岐乃古”,即发音“むぎのこ”,
解释为米或者小麦的粉末。而到了后来,日文汉字的“麺”才变成了“面条”的意思。
镰仓时代——面条制作的开始
在这个时代,日本开始出现了面条的制作。其一是用很细的面粉做成的很细的“素麺”
(具体做法不明)。其二是将面粉擀成饼然后切成的“切り麦”,这个可以认为是现代
日本的乌冬面的原型。
宽元5年(公元1243年),圣一国师从中国带回了水力磨面的技术。从此以后,制造小
麦粉和面食开始渐渐成为具有规模的产业。
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向全国各地传播
随着面条制造工艺的成熟,面条这种料理也开始在日本全国成为流行。室町早期的《七
十一番职人歌合》里,有这样两首诗:
1.てうさいの こしきのうえのあつむきの むしあけのせとの 月わたる見ゆ
2.わがこひは 建仁寺なるさうめむの こころふとくも おもひよるかな
这两首诗里第一首诗说的就是备前(今冈山县,在本州岛西南部)的“素麺”,第二首
说的是建仁寺(位于京都市东山区)的面。
同样是室町早期的《庭训往来》是一本初级文化的教科书,里面提到的十五种点心中,
就包含有“饂飩”(馄饨)、“素麺”和“棊子麺”(轧面,扁平的面条)。
天正年间(公元1573到1592年),大和三轮面在京(今京都)风靡一时。
安土桃山时代的《骏府城筑城图屏风》上,绘有做面条买卖的店铺。
江户时代——形成规模
到了江户时代,随着小麦产地的增多,各地都出现了有名的面条。成书于宽永20年(公
元1643年)的江户早期的料理书《料理物语》中,详细地叙述了乌冬面、荞麦面、“素
麺”的制作和烹调方法。元禄年间(公元1688到1704年),出现了卖面条的移动小摊。
宽延4年(公元1751年),发行了荞麦面的专门书籍《荞麦全书》。
宽延年间(公元1748年到1751年),出现了杂烩面。根据店铺的不同或是顾客的喜好而
在面中加入不同的配料。
宝历7年(公元1757年),出现了所谓“なんばうどん”的东西。字面上看是“南蛮乌
冬”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是大阪那里把葱叫做“なんば”(与南蛮同音),所以指的是
放了葱花的乌冬面。
而到了天保年间(公元1830到1844年),各种各样的面类都出现了。あんかけ(葛馅)
、玉子とじ(加入蛋花的)、てんぷら(天麸罗)、花巻(海带丝)、鴨南蛮(鸭肉葱
花)、親子(鸡肉和鸡蛋)这些品种,在现在依然流行。
据记载,到了万延元年(公元1860年),江户(今东京)的乌冬.荞麦面店已经达到了
3763家之多,而且这还不包括那些卖面的小摊。
今天就说这么多了,下次再见<(~_~)>
乌冬面的历史
首先说一下,乌冬面与馄饨云吞都不是一回事,但是语源的确是从馄饨来的。现在日本
的确把馄饨叫作“云吞”,但是读音是wantan,而这里说的乌冬面读音是udon,是不同
的东西。
奈良时代——小麦的传来
公元7到8世纪前后,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的遣隋使和遣唐使来学习中国当时的先进文
化和技术。而他们带回国的,除了先进的□□经济体制、儒家思想、手工业技术和受用
至今的汉字以外,还有日本原来没有的农作物和博大精深的中国的古代食谱。
当时的日本,是没有中国这种品种的小麦的。从考古发掘来看,虽然在弥生时代(奈良
时代之前)也有麦类植物的种植和加工,但是以小麦为主的农业基本不存在,更不用说
以小麦为原料的料理了。
而正是遣隋使和遣唐使,把小麦和面料理带回了日本。
和铜5年(公元712年)的《古事记》中第一次出现关于小麦的记载。养老4年(公元720
年)的《日本书纪》中的有关农业的神话里,小麦与栗、粟、稻、大豆、小豆一同出现
。
从此,日本人的食谱里,开始多出了各种各样的面食。
平安时代——面条的传来
公元806年,弘法大师从中国带回了面条。关于这个,有一个日本传统笑话:
由于面条刚刚传来,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吃。大师说:“你们跟我学。”于是开始用
筷子挑起面条,往嘴里送。众人于是依样画葫芦地开始吃面条。突然大师呛住了,咳嗽
个不停。众人于是也跟着咳嗽,以为这是吃面条必需的礼节。大师咳啊咳,居然让卡在
嗓子里的面条从鼻孔里钻了出来,众人见状,立刻模仿,可是怎么咳也没法让面条从鼻
孔里出来,于是索性抓起面条就往鼻孔里塞<(~_~)>
虽然这只是笑话,但说明当时面条对于日本人还是一种新奇的东西。
随着小麦和面食的传入,日文中也出现了“麺”这个汉字,但是当时的意思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面粉”。天长10年(公元833年)的官文参考书《令义解》里说“米の砕け
たものを粉といい、麦の砕けたものを麺という”(今译),即“米磨碎了称为粉,小
麦磨碎了称为面”。而成书于承平年间(公元931到937年)的日本最早的分类百科全书
《和名抄》中,称“麺”的和名(日文名称)为“無岐乃古”,即发音“むぎのこ”,
解释为米或者小麦的粉末。而到了后来,日文汉字的“麺”才变成了“面条”的意思。
镰仓时代——面条制作的开始
在这个时代,日本开始出现了面条的制作。其一是用很细的面粉做成的很细的“素麺”
(具体做法不明)。其二是将面粉擀成饼然后切成的“切り麦”,这个可以认为是现代
日本的乌冬面的原型。
宽元5年(公元1243年),圣一国师从中国带回了水力磨面的技术。从此以后,制造小
麦粉和面食开始渐渐成为具有规模的产业。
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向全国各地传播
随着面条制造工艺的成熟,面条这种料理也开始在日本全国成为流行。室町早期的《七
十一番职人歌合》里,有这样两首诗:
1.てうさいの こしきのうえのあつむきの むしあけのせとの 月わたる見ゆ
2.わがこひは 建仁寺なるさうめむの こころふとくも おもひよるかな
这两首诗里第一首诗说的就是备前(今冈山县,在本州岛西南部)的“素麺”,第二首
说的是建仁寺(位于京都市东山区)的面。
同样是室町早期的《庭训往来》是一本初级文化的教科书,里面提到的十五种点心中,
就包含有“饂飩”(馄饨)、“素麺”和“棊子麺”(轧面,扁平的面条)。
天正年间(公元1573到1592年),大和三轮面在京(今京都)风靡一时。
安土桃山时代的《骏府城筑城图屏风》上,绘有做面条买卖的店铺。
江户时代——形成规模
到了江户时代,随着小麦产地的增多,各地都出现了有名的面条。成书于宽永20年(公
元1643年)的江户早期的料理书《料理物语》中,详细地叙述了乌冬面、荞麦面、“素
麺”的制作和烹调方法。元禄年间(公元1688到1704年),出现了卖面条的移动小摊。
宽延4年(公元1751年),发行了荞麦面的专门书籍《荞麦全书》。
宽延年间(公元1748年到1751年),出现了杂烩面。根据店铺的不同或是顾客的喜好而
在面中加入不同的配料。
宝历7年(公元1757年),出现了所谓“なんばうどん”的东西。字面上看是“南蛮乌
冬”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是大阪那里把葱叫做“なんば”(与南蛮同音),所以指的是
放了葱花的乌冬面。
而到了天保年间(公元1830到1844年),各种各样的面类都出现了。あんかけ(葛馅)
、玉子とじ(加入蛋花的)、てんぷら(天麸罗)、花巻(海带丝)、鴨南蛮(鸭肉葱
花)、親子(鸡肉和鸡蛋)这些品种,在现在依然流行。
据记载,到了万延元年(公元1860年),江户(今东京)的乌冬.荞麦面店已经达到了
3763家之多,而且这还不包括那些卖面的小摊。
今天就说这么多了,下次再见<(~_~)>
2015/6/20 4: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