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创意的高见:法语代词式动词的哲理思维zz

楼主

likered [离线]

1★☆☆☆☆

发帖数:130 积分451
1楼


在法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学生会问,为什么中文的“我起床”
在法语中要表达为 “Je me lève.”?如果照字面直译的话,就是 “我起我自己。” 再
如“我对这个消息感到惊奇。”法语表达为“ Je m’étonne de cette nouvelle.”字面
直译是“我使我对这个消息感到惊奇。”“这所房子很远就可以看见。”法语的表达则是
“Cette maison se voit de loin .”。很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与中文表达习惯有很大的
不同。以第一人称单数为例,为什么要有一个代词me,这个代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这里面
出现了二个我,一个是动作发出者的我,一个是动作接受者的我;一个是动作发起者的我
,一个是动作执行者的我;一个是主动者的我,一个是被动者的我。法语代词式动词这种
独特的语言现象是怎样回事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法语语法书都从法语语法的四大作用
“自反、相互、被动和固定”来解释的,把这种现象作为一种语法上的硬性规定来看待。
这种解释仍使初学者感到困惑,不好理解,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研究问题的角度,从现代心理学、哲学、文化学对人的认识的角度
来看待法语代词式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话,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很有意趣的东西。我们
甚至可以发现,法语代词式动词这种看似别扭的表达方式,其实蕴含了对人的本质的某种
深刻的理解。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认为,从人的人格结构来看,人的人格可以分为本
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从人的意识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意识可以分为潜意识、意识
、前意识三个部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是具有感性、知性、绝对理性的生命体。也
就是说,人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生命,如下图: 

三位一体的人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结构潜意识意识前意识 
情理结构感性知性绝对理性 
行为原则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智慧原则 

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三个“我”,第一个层次的我,与人的生理需求如食欲、性欲密切相
关,这个 “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具有非理性的特点;第二个层次的“我”,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我”,这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在追求满足时,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的可能性;第
三个层次的“我”按道德原则行事,它以道德为指南,同时也是以一种超常规意识的深层
次的智慧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良心或心灵。 
心理学、哲学关于人的这一观点,我们很容易从自身的心理事实中观察到。人从事一项行
为,常常是在身体、意识、心灵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选择。有时身体要求的是一回事,头
脑所想的是另一回事,而心灵的道德呼声又是另一回事,三个层面的“我”常常处于互相
冲突的矛盾状态之中。如果三个层面的我能处于统一的状态之中,那么就能迸发出极大的
创造力。 
结合对人的这一种认识,我们再来看看法语代词式动词的使用特点: 
Je me lève. 我起床(我起我自己)。 
在起床这一行为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意识层次的“我”知道时间到了,该起床
了,但身体层次的“我”却不愿意起,还想赖一会儿床,于是意识层次的“我”指挥身体
层次的“我”必须起床,否则时间来不及了。于是起床这一行为,在一个我指挥另一个我
之下产生了,法语把这一行为表述为Je me Iève,非常精确地表达了第一个层次的我和第
二个层次的我在起床这一行为中的互动关系。法语代词式动词的独特表达方式,也许就是
与人的这种普遍心态的相关产物,如下面这些表达: 
se laver 洗澡,洗脸 
s’abaisser 俯身 
s’aveugler 受蒙蔽,失明 
se découvrir à qn 对…推心置腹,信任 
se méfier de qn de/qch 怀疑某人/某事 
se vendre 出卖自己,被卖 
在上面这些情况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一个层次的“我”在作用于另一个层次的“我”。 

从法语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形成法语代词式动词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很容易
理解的。法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罗曼语,中世纪的法语是由拉丁语结合当地土语发展演变
而来的。公元五世纪,法兰克人移居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国所在地的地方,公元843年成
立了独立的国家。在历史上这一时期,法兰克人所在地属罗马帝国。当时基督教在罗马帝
国已取得了正统地位,关于上帝造人的观念,关于人具有身体和灵魂的观念,关于灵魂得
救的观念,在当时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们认为人是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性的生命体,
物质身体很快消失,精神体的灵魂是永恒存在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
把他的哲学分为“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两个部分,“形而上学”是他研究上帝、灵魂
等关于世界本原和根本原理的学说;“物理学”是他研究物质世界,关于物质属性的学说
。笛卡尔的名言“Je pense donc je suis.” (我思故我在)就是他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
。前一个“我”是本原,是能动者,是上帝放在我心灵深处的,是后一个“我”存在的依
据;后一个“我”是意识层次的我,相当于第二层次的我。笛卡尔肯定了两个实体:灵魂
和形体。他认为这两个实体是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存在着。法国现代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除了具有常规意识能力之外,还有一种直觉能力。直觉高于常规意 
叮梢允谷酥苯咏攵韵竽诓浚攵韵蠖捞氐恼媸敌韵嗳诤希佣盐掌浔局省R鲜
渡系郏荒芸砍9嬉馐抖恐本酢V本醯木辰缡怯肷系酆投坏摹W苤浇痰亩
壅苎Ч墼诜ü屑钤兜挠跋欤浇痰闹种旨湍罨疃缡サ凇⒏椿罱凇⒖窕督
凇⒏卸鹘诘鹊龋两袷欠ü靶矶辔鞣矫褡宓拇辰谌铡T谡庵治幕尘跋拢ㄓ锎
适蕉实恼庵侄捞乇泶锓绞剑褪且恢趾茏匀坏氖铝恕C恳恢钟镅远际俏闼嫡庵钟
镅缘娜吮泶锲湮幕男枰模ㄓ锎适蕉收庵侄捞氐谋泶锓绞剑欠ü褡
遄诮獭⒄苎А⑽幕⑿睦淼牟铩 
实际上,法语代词式动词这种表达方式所蕴含的哲理思维,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观念,与前面所提到的三位一体的人本观是非常相近的。中国儒家
、道家以“身—心—性”论人,中医以“精—气—神”论人。“神”又分为“识神”和“
元神”两个部分,相当于弗洛依德所说的意识和前意识这二个层次。佛学对人的意识有着
更为精微的划分,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
、阿赖耶识八种,前五识是身体知觉,后三识一层比一层精微,最深层次是生命的本原,
即佛性。如果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的话,那么对法语代词式动词这种表达方
式,就不会觉得太奇怪了。如《庄子.齐物论》中说:“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刚
才我心境一片空寂,失去了自我意识,你知道吗?)《孟子.公孙丑》中说:“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说:“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
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些地方,涉及到本我、自我、超我几个层次的互动关系 。类
似语句,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比比皆是。这种表达所蕴含的理念,与法语代词式动词表达方
式所蕴含的哲理思维是非常相近的,只是因为年代隔阂、文言与白话疏离,对于许多青年人来说,这种哲思已显得很陌生了。 
由上可知,法语代词式动词这种表达形式是法国文化、哲学、宗教等诸方面情况的产物,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从这一角度去阐述,法语代词式动词就不难理解了。 
2015/11/7 10:05:52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